![]() |
余生趣潭
2017年岁末传来佳音:12月19日,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对外发布了2017年度十大科学人物,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榜上有名。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量子物理学家Christopher Monroe评价道:潘建伟的过人之处在于能找到关键问题且敢于冒险,“拥有他是中国之幸(China is very lucky to have him)”。
“感谢新时代,感谢伟大的祖国,”47岁的潘建伟发表感言说,“吾辈当继续努力前行,不负众望!”
《自然》杂志选出的十大科学人物,是过去一年里对科学产生重大影响的10位科学家,从量子通信到基因组编辑,这些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在2017年的科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而他们将继续影响未来的科学发展。
《自然》杂志还为每一位入选者做了一篇新闻特写,其中以《量子之父》为题报道了潘建伟,开头这样写道:“在中国,有人称他为‘量子之父’。对于这一称呼,潘建伟当之无愧。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成为远距离量子通信技术的领导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指出,2016年,“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悟空”号已在轨运行一年,“墨子号”飞向太空,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遨游星汉。其中,潘建伟团队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赫然在列。其后,“墨子号”量子卫星作为近年来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也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
2017年6月16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了我国量子科研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利用在轨运行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科学家们近期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三量子纠缠分发,打破了此前国际上保持多年的“百公里级”纪录。
时隔一个多月,这支团队又在国际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通信,相关成果在线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至此,潘建伟团队已提前完成预先设定的“墨子号”三大科学目标:圆满完成量子纠缠分发、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三大科学实验任务。“墨子号”系列成果赢得了巨大国际声誉,标志着我国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达到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
成功不是偶然,而是源于长期的积淀。“你的梦想是什么?”“我要在中国建一个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实验室。”1996年,奥地利,时年26岁的潘建伟第一次拜见导师塞林格,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20多年来,潘建伟院士和他的团队一直为这个远大的理想而努力。
“最近,我们已经实现18个光量子比特的纠缠,进一步刷新该领域的世界纪录。今年底,将上线高精度10超导量子比特的云计算平台,公众可以在线体验量子计算。”12月3日,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潘建伟院士团队重要成员陆朝阳,发布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如果实现20个量子比特的纠缠,对特定问题的处理能力,将跟现在的手提电脑差不多。”潘建伟说。
2007年,他在世界上首次用光量子计算机实现大数分解量子秀尔算法;2009年,他带领小组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子态隐形传输(16公里);2012年将纪录推展到97公里。2012年,潘建伟团队在合肥市建成了世界上首个规模化(46个节点)量子通信网络;2016年,潘建伟任首席科学家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开展世界上首次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
“在量子通信领域,目前我们领先世界5年至10年;在量子计算领域,具有自己的特色,其中在超导量子计算和超冷原子模拟方向,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与欧美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潘建伟坦言,量子通信技术是目前最接近实用化的技术,未来5年,希望能在一些非常重要的部门探索使用;未来10年,在一些中等保密要求的机构探索使用;未来15年,走进千家万户。届时,我们的手机或许会全部安装量子保密芯片,语音通话、金融转账、信息传输等涉密操作,将再也不用担心被窃听、盗用或攻击。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