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高士其(1905-1988)有一句掷地有声的铿锵名言:“把科学交给人民!” |
![]() |
余生趣潭
刚刚过去的一周,9月15-21日,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开展了2018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特别是9月17-19日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充分体现了把科学交给人民的崇高理念。
我们的党和政府历年来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素质提升作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主席在致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高度重视科学普及,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科学文化素质。中国积极同世界各国开展科普交流,分享增强人民科学素质的经验做法,以推动共享发展成果、共建繁荣世界。”
习近平在贺信中希望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做好科普工作:“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为增强公众科学素质、促进科学成果共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就我参加这次大会的分组会来看,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至少有以下三大亮点。
第一是公布了2018年中国科协组织开展的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调查范围覆盖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8-69岁公民,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快速提升,2018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8.47%,比2015年的6.20%提高2.27个百分点,为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是发布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报告(2018年)》。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切实措施的实施下,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高;我国科普人才队伍明显壮大;科普经费投入力度显著增强;科普基础设施加速完善;大众传媒科普资源持续增加。科学普及已经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公众高度关注科技进展、积极支持科技发展。
第三是中国《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2006-2016)》正式发佈。报告研究指出,科普能力建设对公民科学素质提升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报告还对中国国家科普能力现状、发展趋势和特点展开分析研究,在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基础上总结经验、发现规律,从科普基础设施、科普人才、科普经费投入、科学教育环境、科普作品传播、科普活动等维度探索性地构建了国家科普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并开展相关研究。
我有幸在十多年前参与了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和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的战略研究和文件起草工作。我深切地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普工作、对科学素质建设的高瞻远瞩和坚强领导,也深切感受到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处会同有关科技、教育等部门和事企业单位通力合作,促成了纲要的顺利起草、完成、公布和实施,今天的大好局面真是来之不易啊!
习近平关于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论述十分精辟!
的确,科技创新当然十分重要,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把科技创新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普及到亿万群众中去,让广大公众公平地、充分地享受科技创新给他们带来的福址,并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一句话:科学普及,包括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同科技创新一样,都要以人民为中心,把科学交给人民,让科学为大众造福!
科学普及必须坚持以公益性的科普事业为主,科普工作者要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不为名,不为利,像高士其那样,他原名高仕錤,后来发表第一篇科普文章时,改名高士其,他说:“扔掉人旁不做官,扔掉金旁不要钱。”他永远是我们科普工作者的楷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要大力发展科普产业。企业有社会责任,但也不必以牺牲经济利益为前题。科普展教、科普出版、科普影视等生产销售行业,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力量。产业界积极参与科普,公益性科普事业和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这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