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幻世界》原社长总编阿来出席今年“两会” |
![]() |
余生趣潭
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双料”得主,曾任中国最畅销科幻杂志《科幻世界》社长总编达十年,连续三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藏族作家阿来,平时沉默寡言,嗓音低沉,“自己更愿意安静一点,但是说‘正事’就不能太沉静”。今年出席“两会”的阿来不想“沉静”的“正事”关系到生态环境,科幻创作。
当阿来遭遇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节目主持人张腾岳和“科幻小白”主持人王娴的釆访时,他那当年《科幻世界》前主编的身份一下就抖露出来了。请看三人关于科幻的对话:
王娴:“我感觉科幻表达的是人类对现实的一种担忧,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一种极度悲观的态度。”
张腾岳:“悲观本身就是人天生的一种情绪,所以在一些科幻作品当中出现悲观是很正常的。”
阿来:“科幻当中可能有悲观的一面。但是悲观基于什么?其实也是基于人性当中对恶的那一部分的警惕。有这些警惕机制挺好,是一个警醒。我倒是觉得,有一些悲观的东西来提醒我们也未尝不好,不要让我们感觉绝望就好。”
作了这些铺垫,王娴单刀直入:“2019年第一部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的原著小说,当时就发表在您任职《科幻世界》期间?”
阿来:“小说发表很久了。其实今年是两部电影,还有《疯狂的外星人》,也是根据刘慈欣早期的一部短篇小说改编的。我们有些做过编辑的人会有一种虚荣心,当某一个作家出名以后就说,‘这个人是我培养的’,我坚决反对‘培养’这个词。可以说是我‘发现’的,所以我经常说,我们要有发现的眼光。”
阿来的文学作品多为现实主义题材,被主持人王娴问及未来有没有可能写一部科幻小说,阿来直言,“不大可能”,但如果有人拍科幻电影,“或许会入点股”。
在阿来做客“全国两会封面5G直播间时,他谈到科幻文学及其产业发展,阿来再次强调,只有一个“科幻大神”刘慈欣是不够的,再牛的编辑和出版家也不能培养出“刘慈欣”,而是要拥有给新人提供发挥舞台的胸怀,以及发现“刘慈欣”的眼光。
四川科幻有着深厚的土壤。以四川作为首发地,刘慈欣《三体》《流浪地球》等一大批优秀科幻小说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阿来说:“不少现在很厉害的科幻作家,当初的作品是经过我的手发表的。但我绝不会说,我培养了谁。再牛的编辑、出版家也不能培养出谁,而是拥有给新人提供发挥舞台的胸怀和发现的眼光。我们的社会从来不缺少人才,缺少的是伯乐。”
当下影像化大潮汹涌,《流浪地球》改编的电影开创了华语科幻电影元年。
阿来认为,从科幻小说升级到科幻电影及相关产业是大势所趋。四川科幻如何进一步繁荣升级?“过去的科幻作家,写出一本小说,就是产生了一个作品。但现在,在形式上、载体上,科幻也在不断升级。过去只有纸媒这个简单的平面媒体,而互联网的出现、影视介质的强势提醒我们,四川科幻文化要努力全面升级:从平面到三维,从静态到动态。”
虽然不再担任《科幻世界》主编,但阿来对科技、科幻发展的关切依然延续。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类如何应对大量工作被机器人替代?
阿来对此持乐观态度。他说:“机器人取代人类的,往往是重复性比较高、人类操作容易疲惫的劳作。当机器人把人从繁琐的、重复性很高的、简单的劳动解放出来后,人不是无所事事了,而是更有条件追求更高级的劳动,比如说文化艺术、科学发明等。所以关键还在于,我们能不能跟上这个时代,能不能使自己受到更好的教育和训练,然后去从事更高端的工作。”
作家阿来,本色不改。他在“两会”期间,看了看北京的早春,杨柳萌芽、迎春着花,都让他感到兴奋。他说:“每年来北京在天气上可以反复两次春天,我们出发时,成都已经是春天的尾巴了,然后在北京经历又一个春天。”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