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节”里的传统文化
来源:科普时报 2022-04-01

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紧接着三月初四寒食节、三月初五清明节。上巳、寒食、清明三节,正好是我们放假的这三天。

纪念邮票:兰亭·流觞曲水处,2004

上巳节是汉民族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曲水流觞,是旧时上巳节的一种饮宴风俗,大致是众人围坐在回环弯曲的水渠边,将特制的酒杯置于上游,任其顺着曲折的水流缓缓漂浮,酒杯漂到谁的跟前,谁就取杯饮酒。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尽兴为止。文人则将此习俗发展成名士雅集,酒杯停处,还需要赋诗一首。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大书法家王羲之与名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人宴集于浙江山阴兰亭,作流觞曲水之戏,流传佳话至今。

上巳节有起源于兰汤辟邪之说,用兰汤以驱除邪气。兰草被用作灵物,有香气袭人的特点,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进行斋戒,其中包括当时最好的洗浴方式“兰汤沐浴”,兰草指佩兰,《本草经》列兰草于“上品”,云兰草“利水道,杀蛊毒,辟不祥,久服益气轻身不老”。现代中药学的研究也证明,佩兰实有醒脾、化湿与清暑、辟浊之功效,一直被应用于临床。

三月三、春浴日。也有视为中国情人节、女儿节的。春秋时期,每到三月三,少男少女成群结伴,游离于河畔山涧,春心荡漾,春情勃发,当时有自由恋爱之风,现在不仅是汉族,在壮族、土家族地区,也有过三月三女儿节的习俗。

寒食节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一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的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纪念邮票:二十四节气·清明,2015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那天,斗指乙,太阳黄经达15°,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和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研究员)




相关文章
王渝生
科学史家,科普名家,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专家简介
王渝生,1943年重庆生人,1966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数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协副主席、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技馆研究员、原馆长、党委书记。著有《自然科学史导论》、《科学寻踪》《科技百年》《中国算学史》 等,荣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等。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