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圆,“月”来越好
来源:科普时报 2022-09-10

 

探月 高登义 摄

 

月来越好

马国馨院士篆刻

今年的9月10日是教师节,也是中秋佳节。炎黄子孙普天同庆,日子过得“月”来越好。

我国农历将七、八、九月份分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八月为仲秋,仲秋之“中”为中秋。中秋即农历八月十五满月,明月当空照,清辉洒人间,花好月圆,秋高气爽,正是赏月好时节,是为中秋节。

中秋佳节是按照阴历朔望月的月相决定的,同仅考虑回归年长度的阳历不一样,朔望月和回归年的天数没有公约数,1回归年=365.24日,1朔望月=29.53日,所以,1回归年=12.37月。年长不是月长的整数倍,月长也不是日长的整数倍。农历以17年9闰,即17年中有9年设闰月为13个月,其余每年12个月,成功地协调了回归年春夏秋冬与朔望月阴晴圆缺之间的长度关系。农历中秋节一般出现在公历的9月7日到10月6日之间,今年的中秋节恰逢教师节,可谓中秋月圆家团圆,师生也团圆。

中秋节,又称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秋节自古便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民间习俗,流传至今。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来,使之充满浪漫色彩。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关于秋天的记忆,除了中秋的团聚,也许还有秋分时节的乐趣。中秋节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历史悠久的祭月活动,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今年秋分的时间是9月23日,比中秋节要晚。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有着“平分秋色”的意思,“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从秋分这一天起,太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白天逐渐变短,黑夜变长,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

今年的9月可谓“星月争艳”,月亮与星星还将多次“相会”。9月8日,“土星合月”,晚上从南偏东的方向看,土星在月亮上方;由于月亮两天后迎来满月,且在9月8日2时19分离地球超近,因此看起来会很大。

9月11日,“木星合月”,当天20时向东南方向看,会看到一轮圆圆的大月亮,木星在月亮的左侧。

9月17日2时19分,“毕宿五合月”,毕宿五在月球南7.8度;9时43分,火星合月,凌晨朝东方天空观看,下弦月下侧是红色的火星,火星右侧是橘黄色的毕宿五。

我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美好神话,现代则有月球探测“绕、落、回”嫦娥工程。2022年探月工程四期已正式启动工程研制,未来将陆续发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探测器,开展任务关键技术攻关和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研究员)



相关文章
王渝生
科学史家,科普名家,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专家简介
王渝生,1943年重庆生人,1966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数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协副主席、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技馆研究员、原馆长、党委书记。著有《自然科学史导论》、《科学寻踪》《科技百年》《中国算学史》 等,荣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等。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