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的分类体系

——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二十三)

来源:科普时报 2024-04-15

□ 王渝生

余生趣潭

《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代表作。

1518年,李时珍出生于湖北蕲州一个医药世家,其祖父是一位背着药箱、摇着串铃的铃医,父亲李言闻饱读经书、医术高明,而且十分注重实践,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是蕲州一带很有名气的医生。

李时珍从小就喜爱医药,承继家学,立志悬壶济世。经过刻苦学习和实践,年纪轻轻就成为当地名医。后被聘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在此期间,李时珍阅读王府和太医院中大量的医书,医学水平大增。

李时珍本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宗旨,中年时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记录了上百万字札记,历经近30个寒暑,三易其稿,于1578年完成了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后得文学家、南京刑部尚书王世贞作序,1590年在南京正式刊行,即金陵版。1593年,李时珍辞世,享年76岁。

《本草纲目》是集中国16世纪前中药学之大成的医学典籍。李时珍先后参考了历代诸家本草41种、古今医家著作270余种、经史百家440种等近800部典籍,整理、总结、订正、增补,形成这部鸿篇巨制——共52卷,192万字,收载药物16部60类1892种,附药图1100余幅,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 、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10000余个。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物以类从,目随纲举”分类体系。他将书中所有药物分为16部,每部又分为若干类,共60类,每一类又包括多种药物,其中自然属性接近地列在一起,由此建立了部、类、种三级分类体系。

这16部按照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至高等的次序排列,反映出一种自然进化的思想。

无机物被分为4部:水部、火部、土部、金石部。

植物被分为5部: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另列服器部。其中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杂草等9类,木部分为香木、乔木、灌木,寓木、苞木、杂木6类,可以看出他同时考虑到了植物的形态、习性、用途、生态和内含物等要素,表现出明显的实用特点。

动物被分为5部: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另有人部单列。其中虫部包括卵生类、化生类、湿生类,鳞部包括龙类、蛇类、鱼类、无鳞鱼类,介部包括龟鳖类、蚌蛤类,禽部包括水离类、原禽类、林禽类、山禽类,兽部包括畜类、兽类、鼠类、寓类、怪类。从这个分类可以看出来,李时珍在对动物分类时,既考虑到了动物外形的不同,又考虑到了动物生活环境的不同。

《本草纲目》曾流传到世界各地,被译成法、德、英、拉丁、俄、日、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对世界药物学和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这部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的著作,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它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对他的进化论学说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养料。而李时珍以“从类而分,以族相邻”为主导思想建立的独特分类体系,也被认为是瑞典生物学家林奈之前最好的分类系统。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



相关文章
王渝生
科学史家,科普名家,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专家简介
王渝生,1943年重庆生人,1966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数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协副主席、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技馆研究员、原馆长、党委书记。著有《自然科学史导论》、《科学寻踪》《科技百年》《中国算学史》 等,荣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等。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