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世界屋脊的明珠
——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三十)
□ 王渝生
余生趣潭
布达拉宫,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拉萨市,它是雪域高原西藏的象征,更是藏传佛教的圣地。
选址颇具匠心
海拔近4000米的布达拉宫,坐落于拉萨河谷盆地中央的红山上,用巨石块沿南面山坡依山而建,是由宫寺院、城堡、碉楼等组成的建筑群体。无论从宫殿设计、土木工程、金属工艺,还是雕塑、壁画等方面而言,它都集中体现了古代西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藏族建筑艺术的伟大成就,堪称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之一,被誉为“世界屋脊的明珠”。
公元631年,吐蕃第三十三代藏王松赞干布初建布达拉宫之时,就取法自然,依山向阳,居高临下,有俯视众生,抚慰人世之精神。公元641年,松赞干布迎娶唐宗室女文成公主,婚后也居住于此,体现了汉藏民族的团结和睦。
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为巩固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地方政权,重建布达拉宫。之后几百年又不断扩建,逐渐形成现在的规模。
建筑设计风格鲜明
布达拉宫的建筑工程和技术,体现了古老的藏族建筑智慧和工艺水平。其建造材料、结构设计和装饰工艺,不仅考虑到了建筑本身的功能需求,而且体现了对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和人文历史的认知。
按佛教坛城布局设计建造,布达拉宫占地面积为36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3万余平方米,东西总长370余米,南北最宽处为100余米,主楼高117米,共13层,集宫殿、灵塔殿、佛殿、行政办公机构、僧官学校、僧舍等房舍1267间,整座建筑具有良好的防寒保暖、采光通风功能。
宫殿分白宫和红宫两大系统,白宫是历代达赖喇嘛施政和生活起居之所,红宫是宗教活动场所和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供奉之地。白宫围绕红宫的建筑形制,体现了旧西藏政教合一的社会体制。建筑遵循统一、均衡、对称、对比、韵律、比例、尺度、序列、色彩等法则,并将其体现于建筑构图原理之中,使布达拉宫变成—个视觉艺术的综合体,展示了当时工程技术的综合能力。
结构设计上,充分考虑抗震和适应高原气候的需要,布达拉宫建筑群的整体布局采用对称式设计,中央建筑为主楼,两侧有佛殿和住宅区。主楼的楼层依次递减,形成独特的阶梯式建筑风格。特别是檐柱和弯角的设计结构元素,既增加了建筑的美观,又能更好地分散地震时的荷载,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此外,布达拉宫的建筑高度被合理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适应高原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建筑选材上,由于布达拉宫所处的地理环境恶劣,主体建筑采用的是石块和木材,以石灰和土壤作为黏合剂。石块采自当地山区,经过加工后用于修建墙体和基础。木材则主要用于梁柱等结构构件的搭建。石灰和土壤被用作砌筑墙体和修补表面,这些天然材料既保障了建筑物的牢固性,又具备了良好的环境适应性。
体现藏族传统文化精髓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不仅是西藏地区的重要标志,也是藏族建筑艺术特色集中体现的代表。布达拉宫外墙及内部装饰,采用了丰富多彩的壁画、石刻和雕刻等工艺,表达了佛教文化和藏族民俗的内涵。
壁画是布达拉宫的主要装饰手法之一,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的壁画展示了佛教故事和宗教意象。同时,这里使用了金箔、珠宝、宝石等贵重材料进行装饰,增添了建筑的华丽气质。这些装饰工艺不仅美化了建筑本身,更让布达拉宫成为了艺术和宗教的结合体。
我国十分重视对布达拉宫的维修及保护,拨发维修经费,最近的两次大修,分别是在1988-1996年和2001-2010年进行的。包括修复壁画、更换腐朽梁柱、加固建筑基础和改造消防设施等。维修是为了确保布达拉宫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妥善的保护和维护,以保持其历史和文化的完整性。
1961年,布达拉宫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布达拉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当你伫立布达拉宫前,仰望这座巍峨耸立的宫殿时,你会被它的气势所震撼,被它的历史所感动。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