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带式系驾法:马车技术的重大突破

——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五十五)

来源:科普时报 2025-09-08

余生忆谭

在古代,马车承担交通、军事、礼仪等多重功能。马车的历史极为久远,随着车形制的改进,它的系驾法也经历了多种变化。

系驾法,是指通过一套挽具专设装置,利用一匹或几匹马形成车引系统的方式。一套合理的挽具结构,应当充分利用所有马匹的力量,并使其工作协调,以更高效率地驱动车辆或机械装置。

世界上最早的系驾法,可从古埃及法老陵墓和神庙壁画中的马车上看到,马匹佩有颈带和肚带。车引点位于两带相会之处,其中颈部是马匹发力的主要部位。西方马车多采用颈带连接马匹与车辆,通过刚性颈带直接传递牵引力。该方法会导致马匹颈部受力过大,易引发呼吸困难。

在中国,早期采用“轭(è)靷(yǐn)法”,通过轭(横木)和靷(绳索)连接马匹与车辆,受力点在马匹肩胛两侧,避免压迫马颈,利于马匹发力。

中国古代胸带式系驾法,是马车系驾技术的重要发明,通过一条绕过马胸的宽皮带作为牵引承力点,将支点和受力点分开,减轻局部受力并利用马腹肌力量,提升了马车运行效率。

胸带式系驾法起源于战国时期,是对传统轭靷式系驾法的改进。战国时期,双辕车逐渐取代独轭车,胸带式系驾法随之出现,比西方同类技术早约1000年。

汉代后,发展为胸带式系驾法,将承力部位降至马胸前,轭仅起支撑作用。从宋代起,逐渐普及鞍套式系驾法,将车辕放平,利用马肩胛两侧力量,提高拉力与稳定性。

中西方马匹的系带法在技术原理、发展路径和文化内涵上均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既源于地理环境、社会需求的不同,也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的独特智慧。

英国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等著作中论述了中国古代马车的系驾法,认为中国在轭靷式系驾法技术上具有独特性,并对其高效性表示认可。

一是技术的独特性。中国古车采用轭靷式系驾法,通过“轭”和“靷”构件使马匹以胸肩受力,避免了西方颈带式系驾法对马匹呼吸的压迫问题。

二是效率优势。中国系驾法载重能力更强,如先秦战车可载3名武装战士,而西方的同期车辆载重就较低。

三是本土发明论。李约瑟将中国轭靷式系驾法视为独立技术发明,证据包括甲骨文“车”字强调轭的结构,以及秦始皇陵铜车马实物佐证。

李约瑟的论述,为中国学者孙机后续系统研究三种系驾法(轭靷式、胸带式、鞍套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孙机通过进一步考古证据,完善了中国马车技术本土起源的学说。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



相关文章
王渝生
科学史家,科普名家,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专家简介
王渝生,1943年重庆生人,1966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数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协副主席、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技馆研究员、原馆长、党委书记。著有《自然科学史导论》、《科学寻踪》《科技百年》《中国算学史》 等,荣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等。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