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渠奇迹两千载 堪与长城共壮怀

——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五十七)

来源:科普时报 2025-10-10

自古有“南有灵渠,北有长城”之说,灵渠的建成,保证了秦军南征的胜利,使岭南地区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促进了中原汉族与岭南各族的融合,以及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灵渠,位于广西桂林兴安县,与都江堰、郑国渠共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江水在此三分流入漓江七分注入湘江,与珠江、长江汇合。

从古至今吟咏灵渠诗歌甚多,如明代屈大均《灵渠》:“开陡船争上,灵渠水满时。穿来自秦汉,流出注湘漓。”当代贺敬之《秦渠奇迹》:“灵渠奇迹两千载,堪与长城共壮怀。振我十亿腾飞翅,马嘶万里催人来。”

灵渠的伟大之处,在于其精巧的设计,它巧妙地利用了当地的丘陵地形,解决了水位差、泥沙淤积等难题。其主要工程结构包括:

铧(huá)嘴——这是灵渠最具标志性的分水工程。它位于湘江上游,形似耕田的犁铧,将湘江水一分为二:七分水顺北渠流回湘江(称“七分湘水”),三分水经南渠流入漓江(称“三分漓水”)。这种“三七分流”的设计,既保证了漓江的通航水量,又防止了汛期对南渠的过度冲击。

大小天平(拦河坝)——与铧嘴相连的是一个“人”字形的拦河坝,称为大小天平。它不仅能抬高水位,引导水流,还能在洪水期让多余的水从坝顶溢流回湘江故道,起到泄洪作用,故称“天平”。

南渠与北渠——南渠是引水入漓江的河道,也就是灵渠的主体航道。北渠是为了解决铧嘴分流后,主流河道水位突然下降导致船只无法通航的问题,工匠们巧妙地开凿了一条迂回的北渠,降低了坡度,使船只得以平稳航行。

陡门——这是在渠道两岸修建的船闸的雏形。当渠道水位较浅时,用竹木等材料构筑陡门,临时抬高水位,让船只逐级“爬”上或“降”下山坡。灵渠最多时有36道陡门,因此也被称为“陡河”。陡门被认为是“世界船闸之父”。

如今,灵渠的航运功能已被现代交通所取代,但其灌溉功能依然在发挥作用。它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1988年,灵渠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灵渠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灵渠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勇气的象征。它以其精巧的设计、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您有机会去桂林旅游,非常值得专程前往兴安县,在此欣赏古代工匠的智慧结晶,感受这座跨越两千多年时空的古代工程奇迹。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



相关文章
王渝生
科学史家,科普名家,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专家简介
王渝生,1943年重庆生人,1966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数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协副主席、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技馆研究员、原馆长、党委书记。著有《自然科学史导论》、《科学寻踪》《科技百年》《中国算学史》 等,荣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等。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