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诊法:望闻问切
——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五十九)






余生忆谭
四诊法,指中医诊断学中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法。
望诊,着重观察患者的神色、舌象等;闻诊,则包括听患者的咳嗽、呼吸等声音和嗅他们的口气、体气等;问诊,通常要了解患者的过去病史,起病原因,身体的寒热,是否出汗,“二便”的形态,饮食喜恶和劳倦等;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医家运用手和指端的感觉,对患者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患者脉象变化,胸腹是否有软、硬及痞块,皮肤的肿胀是否平滑,手足的温凉等。
战国时期的扁鹊,是最早将“望闻问切”四法综合运用的医家。
有关四诊法出现的最早证据,则来源于马王堆出土的、抄写时代不晚于秦汉之际的一卷帛书。该帛书中已经有四诊法出现的直接与间接证据。例如,该文献明确记述了一种古老的脉诊方法,可以诊察到脉的盈虚、滑涩、静动等。因此,中医学意义上的四诊法的出现,应当不晚于公元前3世纪晚期。
西汉的《黄帝内经》首次系统阐述四诊法的原理和应用,明确“四诊合参”的核心原则,奠定其理论基础。至今,四诊法仍是中医临床诊断的核心方法,未被现代医学模式取代,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
四诊法现代临床应用具体案,例如感冒:常见分型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
望诊:风寒感冒观察到患者舌苔薄白,面色偏白,流清涕、咳痰清稀,无明显咽喉红肿。风热感冒则是舌苔薄黄,面色略红,流黄稠涕、咳痰黄黏,咽喉部充血红肿。
闻诊:风寒感冒患者声音多正常,无明显口气,咳嗽声轻、痰少且无异味。而风热感冒可能伴随口干、口气偏重,咳嗽声粗,部分患者咳痰有轻微腥黏味。
问诊:风寒感冒重点问出“怕冷明显、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不渴或喜热饮。风热感冒问诊核心是“发热重、怕冷轻”,有汗、咽喉疼痛,常伴口干欲饮。
切诊:风寒感冒脉象多为浮紧(轻按即得,脉道紧张),触摸额头、四肢温度偏低。风热感冒脉象多为浮数(轻按即得,脉搏跳动较快),额头、腋下常伴发热感。
目前,借助现代技术融合和升级,如用舌诊仪、脉诊仪量化“望”“切”信息,同时保留传统中医的整体辨证思维,实现“传统经验+现代科技”的结合。
四诊法的当代传人如王学祥,山东医专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运用四诊法诊断外感发热、颈椎病、肿瘤等疾病,并创建了临沂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贾永忠,北京融科医院甲状腺科医生,陕西贾氏中医世家第34代传人,将中医辨证施治与物理疗法结合治疗甲状腺疾病。此外,潘广华,潘氏飞针经络疏通疗法第五代传人,擅长以四诊法为基础结合针灸治疗颈椎病、腰椎病等。这些专家均在临床实践中坚持并发展了四诊法的精髓。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