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走进北京动物园》一书,对朱鹮的美丽娇姿作了如下惟妙惟肖的描述:朱鹮身披雪白的羽衣,头后披拂着几根长长的冠羽,繁殖期间上体的白色羽衣会变为青灰色。其嘴、面部、前额和腿为朱红色。在天空时,翅膀上的粉红色羽轴在阳光的映照下如同晚霞般鲜艳夺目。 |
守望生灵
朱鹮素有“东方宝石”之美誉,是稀世珍禽,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由于朱鹮的形态和白鹭相似,因而又有朱鹭之称。
百年之前,朱鹮的美丽翔姿,在朝鲜、日本和西伯利亚地区,在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的广阔地域,都能欣赏得到。这里是它的家乡,也是它理想的繁殖栖息之地。人们在它最喜欢的生活区域——山地森林、丘陵地带,特别是大多邻近水稻田、河滩、池塘、溪流和沼泽地环境地带,更是经常能看到朱鹮的翱翔,真是美丽极了。
育儿:夫妻同献父母爱
每年的3~5月是朱鹮的繁殖期,生儿育女的责任全部由夫妻共同承担。
当雌雄鸟结成夫妻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涂染羽毛。这对繁衍后代到底有什么作用,至今仍然是个谜,但它们的祖祖辈辈都是这么做的。它们的涂抹方法是用嘴不断地啄取从颈部肌肉中分泌出来的一种灰色素,反复地涂抹到头部、颈部、上背和两翅的羽毛上,致使变成黑灰色。
接下来,是营建巢窝。夫妻在少有干扰的山地森林中选择水域附近的高大栗树、杨树或其他树的枝杈上为巢址。建材主要是干枯的树枝,当外部构造搭建完成之后,再叼来细软的草叶、草茎和苔藓等铺垫在内部。巢建好后,妻子便开始产卵,每窝产卵2~5枚,通常3枚。
孵卵也是夫妻共同承担,在28~30天的孵化期间,它们保持着高度警觉,时刻准备为保卫领域而战斗,有时需要离开巢窝,每每都是用内垫的材料将卵盖好,以防偷盗者。
当雏鸟破壳而出后,对它的喂养也是夫妻轮流将食物送到小宝宝嘴里,初期每天为食7~9次,后期随着小宝宝的成长而对食量的增加,每天返回巢中喂食的次数就达十四五次。它们每天还要帮助小宝宝清理粪便,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巢底的树枝叨走,使粪便漏到下面去;一种是将沾有粪便的碎铺垫物叨到巢外,再叨来新的补充。如此,经过45~50天的喂养,小宝宝就可以飞翔离巢了。
延续:“宝石”之光愈发灿烂
据考古研究发现,鹮科鸟类距今已有6000万年历史。这一结论是从油页岩中发现的鹮类化石中推断而来的,同时表明,在历史的长河中,朱鹮是古老的鸟仙,在鹮科现存的仅有约16属26种。
然而,由于环境的污染和栖息地的破坏,朱鹮的数量不断减少,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均无人在野外看到朱鹮的踪影。一些专家分析认为,朱鹮可能已经在地球上消失。
1978年,中国有关部门组成专家考察组,翻山越岭四处寻找达3年之久,最终在陕西省洋县姚家沟找到了朱鹮的踪迹,总共只有7只。为了拯救这一濒危物种,林业部于1986年在北京动物园成立了“朱鹮饲养繁殖中心”。
经过科技人员的刻苦努力,终于研究探索出自然和人工孵化结合的方法,还模拟朱鹮自然育雏创建了人工育雏方法。同时,还研制出雏鸟的人工饲料。至此,对朱鹮的人工饲养和繁育形成了一套极为严密的技术体系,保证了朱鹮“迁地保护”的成功,并得到了繁衍,由原来的5只已发展到30多只,成为世界上最早成功繁殖朱鹮的科研机构。
同时,我国还加大了自然保护区建设,还开始进行野外放养训练和养殖,一系列保护措施的实施,使朱鹮群种有了新的发展。从国家相关部门获悉,自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7只野生朱鹮种群以来,到2014年的33年间,其野生种群和人工种群总数已增至2000多只,其中野外种群数量达1500余只,分布地域也逐渐扩大,除陕西外,河南、浙江也已有了朱鹮种群的活动。
如此发展下去,“东方宝石”的光彩会越来越灿烂夺目,直至永远,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