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鼠能手 猫头鹰
守望生灵
来源:科普时报 2021-02-28

长耳鸮(猫头鹰)

□ 许焕岗

夜,黑的伸手不见五指。

一只老鼠从洞里钻出来,洞外洞内的漆黑程度好像完全一致,其毛色与夜色融为一体,在这个时候出来觅食,有黑夜的掩护,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被发现的,就大可放心地去吃去喝了。

然而,正当它无忧无虑地啃食东西时,一个黑影悄然无声地从天而降,没等老鼠做出任何反应,整个身体就被利爪牢牢抓住了,瞬间,老鼠被带到空中……这,就是捕鼠能手猫头鹰黑夜捕鼠的一个精彩镜头。

猫头鹰能够在黑夜中准确地抓住老鼠,靠的是什么特殊功能呢?据考察,它靠的是以下特殊功能,而且是几种特殊功能的协调并用。

首先,猫头鹰有极好的视力。在漆黑的夜晚,它能觉察到一点点微弱的光线,据研究,它的能见度比人高出100倍。

其次,猫头鹰有惊人的听力。由于它的听觉神经的发达程度成倍地高于其他的鸟,所以听力极强。一般的鸟,比如一只体重600克左右的乌鸦约有2.7万个听觉神经细胞,而一只体重只有300克,比乌鸦轻一半的猫头鹰,而听觉神经细胞却达9.5万个,与乌鸦比高出3倍多。

另外,猫头鹰的脖子比较特殊,像有轴承一样,转动灵活,使头的活动范围可达270度,它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脸转向后方。如此特殊的脖子,对其视力和听力的更好发挥必然能起到特殊的作用。

还有,猫头鹰的翅膀宽大,羽毛稠密而松软,与空气的摩擦力很小,因而飞行时基本无声,即使产生一点点声波频率,一般哺乳类动物的耳朵也是感觉不到的。

超强的视力、敏锐的听力、无声的飞行,猫头鹰正是具备了这些特殊功能,且能协调运用,便形成如此高超的捕鼠能力。

猫头鹰,是其别名,它的学名应是鸮形目。因为人们习惯称呼其别名,所以这里也就随着习惯称呼叫它猫头鹰了。猫头鹰为今鸟亚纲、鸮形目,历史上分3个科,已有一个科灭绝,现存的两个科共有130多种,大部分种为夜行性、肉食性猛禽。除南极、北极之外,在世界各地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它喜欢栖息于低山地带、平原、草原、林地等环境中。猫头鹰最突出的特征是有一个扇平的脸盘,眼睛不是长在头的两侧,而是像猫一样嵌在面庞上,其面型极其像猫,也正是由此而得名。

猫头鹰作为当之无愧的捕鼠能手,一年中一只猫头鹰就可吃掉1000多只老鼠,这相当于保护了数吨粮食。但在我国,尤其北方地区,对猫头鹰有误解,民间有“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不怕夜猫子叫,就怕夜猫子笑”等传说,称猫头鹰为逐魂鸟、报丧鸟,当作厄运和死亡的象征。

相悖的是,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却将猫头鹰当作高贵的福鸟。雅典娜是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她的爱鸟就是一只猫头鹰。故此,古希腊人把猫头鹰作为雅典娜和智慧的象征。日本长野冬奥会时,吉祥物便是猫头鹰,寓意为吉祥和幸福。

猫头鹰多以鼠类为食,多为夜行性动物,但生活于北半球高纬度和高海拔寒冷地区的一种叫雪鸮的猫头鹰却是白天活动。

这与其所生存的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它们主要生活在靠近北极的地区,这里整个夏天都是白昼,没有黑夜,它们要生存,就只有适应这种环境。到了冬天这里便是漫长的黑夜,但是食物极度匮乏,为了维持生命,只有转移到欧洲、阿拉斯加。

雪鸮是旅鼠的天敌,在旅鼠繁殖高峰期,旅鼠数量增多的时候,一对雪鴞一天就可以消灭50只旅鼠。但在旅鼠数量减少,食物稀缺的时期,雪兔、野鸡、野雁也常常成为雪鸮的猎物。



相关文章
许焕岗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专家简介
许焕岗,1950年10月河北沧县生人,1968年入伍,历任新闻干事、秘书,《华声报》记者、办公室主任,北京市委办公厅机关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机关党委书记,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党组成员、纪检组长,2008年加入北京作家协会,同年加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著有《风雨历程》《柯华大使的外交生涯》《同在一个地球上——动物知识与趣闻》《神奇动物大救援》等。荣获冰心儿童图书奖、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科普校本课程首选读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保科普创新奖”二等奖等。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