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野生貉进城
来源:科普时报 2021-07-22

近几年来,上海不断发生野生貉进入居民小区的情况,尤其是今年6月以来,竟有100多个小区出现野生貉,貌似已在这里安家。

寻窝生育后代、大摇大摆进出楼道、大模大样吃猫粮、熟练地扒翻垃圾寻找“美食”……一个小区就有二三十只,甚至更多,进而接连发生了貉伤害人和宠物的事件,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如何采取措施应对,既不伤害貉,又防止人受伤害,做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呢?

了解习性是基础

貉,又称貉子、椿尾巴、毛狗,为食肉目,是犬科动物中的古老物种,被认为是类似犬科祖先的物种。它是东南亚特有动物,原产于俄罗斯和亚洲的朝鲜、日本、中国等国。2021年,我国将其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貉一般栖息于阔叶林中的开阔、近水源的地方或开阔草甸、茂密的灌丛和芦苇地。它们喜欢独栖或以家庭为单位结成3~5只的小群活动,一般夜间活动,白天休息。洞穴多数是露天的,并常利用其他动物废弃的洞,自己建巢多是在石隙或树洞里。夏季它们居于阴凉的石穴中,在其他季节,除产仔外,一般不利用洞穴,而是躲在距洞穴不太远的地方。它们性格比较温驯,叫声低沉,而且能攀登树木,善游水。除此,它还有一个在犬科中独有的功能,即生活在北方者,冬季躲在洞中睡眠不出,但这种持续睡眠与真正的冬眠不同,往往在融雪天气也出来活动。

貉的食性较杂,通常是夜间出来觅食,主要取食小动物,啮齿类、小鸟、鸟卵、鱼、蛙、蛇、虾、蟹、昆虫等都是它的美味佳肴。当然,它们也吃植物性食物,其中包括浆果、真菌、根茎、种子、谷物等。

每年的2~3月,是貉的繁殖交配期,怀孕52~79天,多为62~63天。5~6月间产仔,每胎产5~12只,最多可达15只,但一般是6~8只。幼仔于当年秋天即可独立生活,天敌有狼、猞猁等。

防止被伤害,不主动接触尤为重要

从栖息环境而言,城市居民小区并不适应貉的生活需要,但动物为了生活与繁衍,都有寻找生活新地域和适应新环境的本能。像进入上海城市居民小区的貉,经过十来年的适应,在吃住这一基本问题上都找到了办法:饿了去翻垃圾桶,从中获得人类送给的各种食物;居住也寻找到了安身之地,地下室、下水管道、空调外机等处都有其“洞穴”,楼房墙根的沉降缝隙里还是它的“产房”……由此判断,野生貉已渐渐适应了城市生活。

然而,貉的基本习性并没有改变,比如夜行、性格较温驯等,我们正可以从貉的这些基本习性中,找到与貉和谐相处的方法。貉既然是夜行动物,人在晚上出来活动时就要多加注意了,这样不至于突然遇到貉而受到惊吓,也可避免无意中打扰到貉。貉胆子小,一般不会主动攻击对方,只有受到惊扰或感到有威胁时,它才会出击。所以人们当遇到貉时,应“视而不见”,既不要惊慌,也不要看新鲜,更不要去打扰,如此就会避免被貉伤害的事件发生。

总之,人不主动接触貉是防止被伤害的重要一点。复旦大学相关专家提出的“四不”建议,对大家很有帮助。即:一是不惧怕,二是不投喂,三是不接触,四是不伤害。

至于宠物狗被咬伤,应该从狗身上找原因,狗若不冲貉狂吠或攻击,貉也不会主动攻击,因为貉总体上是怕狗的,动物园的貉与流浪猫打架往往以失败告终,何况是狗呢!因此,宠物狗尽量不要散养,遛狗是要拴好狗链,避免狗接触貉。

在这里应该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不小心一旦被貉抓伤或咬伤,一定要立即用清水冲洗伤口,并且要力争冲洗干净,以尽量防止感染。而且一定要去接种狂犬病疫苗,即使伤口再小,也存有感染狂犬病的风险,切不可有侥幸心理。

科学认识投喂害处多,自觉做到不投喂

在貉出没的小区,曾在多处拍摄到貉吃猫粮的照片,猫粮是居民喂流浪猫的,结果成了貉的食品。专家认为,小区出现大量貉与居民投喂猫粮有关,而在管理者进行宣传禁止投喂时,还遭到一些人的不理解,甚至被说成“没有爱心”。

在这种情况下更要做好科普,让人们从近与远两个方面认识投喂的害处,自觉做到不投喂。

近,就是这一二年,人们的投喂,给貉提供了丰沛的食物,保障了其生存的基本所需,带来的是貉的数量在小区猛增。对于这一点,复旦大学研究员王放也认同,并指出:“小区垃圾分类和投喂猫粮的管理要更严格。投喂流浪猫要定时定点,喂完即收走;垃圾投放点要管理规范,避免让貉吃到剩饭菜。”如果居民不投喂猫粮,貉虽然也能在城市存活下来,但种群数量增长速度会大大降低。

远,即长期而言,投喂食物有可能会伤害貉,因为投喂的食物未必是貉真正所需的。貉的主要食物是小动物,也吃植物性食物,而投喂的食物则比较单一,难以达到营养全面,如果长期下去,有可能影响它们的健康,甚至生存。所以,从长远来说,也不要投喂食物。 




相关文章
许焕岗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专家简介
许焕岗,1950年10月河北沧县生人,1968年入伍,历任新闻干事、秘书,《华声报》记者、办公室主任,北京市委办公厅机关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机关党委书记,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党组成员、纪检组长,2008年加入北京作家协会,同年加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著有《风雨历程》《柯华大使的外交生涯》《同在一个地球上——动物知识与趣闻》《神奇动物大救援》等。荣获冰心儿童图书奖、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科普校本课程首选读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保科普创新奖”二等奖等。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