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西施”芳踪难觅
长江里的珍稀濒危物种(三)
来源:科普时报 2022-09-02

长江鲥鱼 (图片由张春光提供)

□ 许焕岗

守望生灵

“网得西施国色真,诗云南国有佳人。”这是清代诗人谢塘赞美的一种珍稀鱼类。苏东坡、郑板桥等诗人也曾赞其为“南国绝色之佳”。这种鱼便是有着“水中西施”美誉的长江鲥鱼。

作为溯河产卵的洄游性鱼类,长江鲥鱼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每年定时于初夏时节入江产卵,其他时间不出现,且路线固定,因此而得名。

鱼中“贵族”,爱惜鳞片

“芽姜紫醋炙鲥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这是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描写长江鲥鱼的诗篇。

被誉为“长江三鲜”之首的长江鲥鱼,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名贵经济鱼类,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的吟咏对象,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就成为了贡品。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长江鲥鱼已被列为“满汉全席”中的重要菜肴。当时第一批捕捞的长江鲥鱼一上岸,即刻快马加鞭日夜兼程,送达京城。

长江鲥鱼虽为鱼中之王,但在生活中却很娇嫩,尤其爱惜亮白如雪的鳞片,只要被渔网挂住,就立马不动,生怕碰掉一片鱼鳞,宁可雍容华贵的死,也不愿鳞片破损的活,所以,被苏东坡称为“惜鳞鱼”。说其娇嫩,还在于它不能离开水,因为出水即亡。

30余年未见踪影,从丰富走到濒危

遵守时令,是长江鲥鱼的优良品格之一。平时生活在海里的长江鲥鱼,为了繁衍后代,它们在每年的2月下旬至3月初,成群结队从海洋溯河洄游。

长江鲥鱼产卵的水温很重要,必须等到5—7月份,它们才在江河的支流或湖泊中有洄水缓流、沙质底的江段产卵,此时的水温大约能达到28℃,它们产卵时间一般选择在傍晚或清晨。

亲鱼产卵后还会游回到海中。小鱼们就先留下,进入长江支流或湖泊中觅食成长,直到9—10月,小鱼稍微长大一点才游入大海。鲥鱼在长江产卵的水域相对集中于鄱阳湖及赣江一带,也有少数鲥鱼会逆水而上到洞庭湖然后入湘江产卵,只有极少数可以到达宜昌附近产卵。

长江鲥鱼也可以算是比较晚成熟的鱼,一般性成熟鱼龄要在3岁以上。

然而近些年来,长江水生物种频频告急,鲥鱼也已发生危机。据统计,1974年长江鲥鱼的产量还在1575吨,进入80年代后产量逐年下降,1986年的产量只有12吨,十年之后的1996年,有关部门在长江鲥鱼栖息的峡江试捕一个月,毫无所获;在鄱阳湖口进行幼鲥鱼监测,也难觅芳踪。

为什么长江鲥鱼会从丰富走向濒危状态?原因和其他鱼类基本相同,除了捕捞过度之外,合适“产房”被破坏,导致长江鲥鱼的资源量急剧下降,从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间,短短10年,长江鲥鱼的种群数量已让人吃惊地处于濒危状态。在2021年新修订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长江鲥鱼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

多措并举,期待早日相见

与长江鲥鱼再相见,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人工干预的方式,或许能够让长江鲥鱼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也能够让生态圈始终保持最好的状态。

人工繁殖是个不错的选择,科技人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展人工繁殖长江鲥鱼的研究。在1982年,人工繁殖成功,并培育出数万尾长江鲥鱼鱼苗。但这还不意味着繁育成功,还需要把它们养大以待观察。为了分担风险,科技人员将鱼苗分别放入池塘和赣江两处进行养殖。然而一段时间后,放入池塘的鱼苗不断死亡,放流赣江的鱼苗也是有去无回。

更为严峻的是,用来人工繁殖的鲥鱼“妈妈”,已越来越难找到。因此,人工繁殖工作暂停。

针对于此,专家提出修“鱼道”的建议,这是最重要的补救解决办法。成功范例并不少见,比如湖南修建的洋塘鱼道,使8种鱼类顺畅通过。美国哥伦比亚河流域的10多个水力发电站均建起了鱼道,鱼类洄游问题迎刃而解。

我国将长江鲥鱼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提升了保护级别和力度,修鱼道的建议若能得以实施,再加上其他保护措施的落实,长江鲥鱼或能与人们早日相见。



相关文章
许焕岗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专家简介
许焕岗,1950年10月河北沧县生人,1968年入伍,历任新闻干事、秘书,《华声报》记者、办公室主任,北京市委办公厅机关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机关党委书记,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党组成员、纪检组长,2008年加入北京作家协会,同年加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著有《风雨历程》《柯华大使的外交生涯》《同在一个地球上——动物知识与趣闻》《神奇动物大救援》等。荣获冰心儿童图书奖、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科普校本课程首选读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保科普创新奖”二等奖等。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