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一毫秒!追逐时间的极致游戏
来源:科普时报 2021-03-11

 

《蜂鸟计划》由加拿大和比利时的影视公司联合制作。该片在今年春节前登陆中国影院,可能除了程序员和金融交易员,很少有人对它感兴趣。不过,《蜂鸟计划》描写科技现实之精准,达到了一个高峰。

要看懂这部电影,就得知道什么是金融科技。在一般人眼里,金融无非就是倒腾钱。然而从抽象角度讲,金融是价值信息的高速流动。这个行业从古至今一直是信息科技的重要推手。每个时代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比如海底电报、通信卫星和互联网,一经发明,立刻会被金融界迅速使用。

如今,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也同样是金融科技的前沿。区块链技术甚至一诞生就和钱挂钩。

影片围绕一种名叫“高频交易”的金融科技展开。一位客户通过网络,按照某个价位向股票交易所下单,信号到达交易所要花一定时间。如果有人抢先低价买入该股票,反手卖给这名客户,就会稳赚不赔。

但是,其中的时间差只有十几毫秒,完全超过人类反应极限。所以,高频交易全靠技术来实现。

在《蜂鸟计划》中,一家位于美国堪萨斯州的金融公司想用高频交易技术赚当地客户的钱。为此,他们必须让交易信号在堪萨斯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之间跑得比其他公司快。技术骨干安东受到表弟文森特怂恿,辞职出来,两人开公司单干。他们分工明确,安东负责写交易软件,文森特负责建设硬件,也就是在堪萨斯和纽约之间沿直线铺设一条专属光缆。因为必须走直线,需要逢山穿山,遇房过房,一路的艰难险阻成为影片重头戏。

影片取名《蜂鸟计划》,是因为这种鸟能以每秒50次的频率扇动翅膀,以毫秒计算的速度成为影片焦点。不过作为剧情片,《蜂鸟计划》更多地要反映技术竞争中的人。在这方面,它完全超越了社会对“科技人员”的刻板印象,高度反映现实。

文森特和安东除了赚快钱,并没有崇高的目标。他们在竞争中虽然处于弱势,但并不无辜,同样会秘密做手脚。他们开了一家小公司,富有朝气,对手则是官僚化的老企业。文森特还是癌症晚期患者,需要以命相搏。但是影片并没有因为这些设定,就让他们站上道德制高点。

虽然用了整整一部片子讲述两个小人物的奋斗,也实现了所有技术目标。但在片尾,他们在商业上却失败了。竞争对手用微波塔技术,把交易时间又减少了5毫秒。这意味着他们花几千万铺设的直线光缆毫无用途。

电影没有大团圆结尾,让观众如鲠在喉,然而却更符合现实。技术进步史永远只记载成功者,其实,绝大多数技术创新都失败了。如果写一部“发明失败史”,会比“发明史”厚得多。

电影中文森特和安东的搭配,也很符合技术创新公司的现实。文森特自己不会技术,他懂的是技术的价值。用哪些,不用哪些,关键时刻靠什么技术解决问题。安东则是专家,负责技术体系中最关键的部分。甚至在被对手陷害时,他还能用技术手段反击。

这种组合常见于现实。微软的盖茨与保罗,苹果的乔布斯与沃兹尼克都是典型。人们通常只记得前者,他们是成功的推销员和管理员。现代科技已经永远告别作坊时代,科技操盘手取代技术专家成了主角。

作为主角的对照,影片出现了阿米绪人,美国当地一个极其保守的教派。他们拒绝任何现代科技,不接电网,手工劳动,出门只坐马车。当光纤需要穿越他们的农场时,理所当然被阻止。文森特只好搬出法律,从农场下面三十米处穿过才解决问题。

到了影片结尾处,失败的文森特来到阿米绪人农场,和他们一起做体力劳动。尽管周围的世界变化越来越快,阿米绪人却坚持把节奏定格在十八世纪。文森特也在农场里思考,到底那十几毫秒的时间有什么价值。整部电影以追逐时间极致开始,又以这个目标的幻灭结尾。

更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纯属原创,既无小说原著,也并非改编新闻事件。片方在全无依托的前提下,用精准的工程知识构建了故事,科学逻辑上基本无误。这个目标看似简单,却需求电影工作者对高科技企业的运作有深入了解。相对而言,中国电影人离制作出这样的电影还差得很远。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科幻作家,中国未来研究会常务理事)




相关文章
郑 军
中国未来研究会常务理事
专家简介
郑军,科幻作家,中国作协科幻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未来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正负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