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科学启蒙的早期探索
来源:科普时报 2021-04-01

如果以宣传科学精神,反映科学价值观为标准,《草原晨曲》就是其中的一部国产佳片。电影出品于195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内蒙古电影制片厂联合制作,大量蒙古族艺术工作者担任重要角色。

故事开始于抗日战争时期,一支日本地质勘探队来到内蒙古白云鄂博山区,准备勘察那里的铁矿资源。当地牧民组织武装反抗,驱逐了这支由日军护送的勘探队。

这里要介绍一下故事背景。当时这片地方由伪蒙疆政权控制,这是由日本扶持起来的伪政权。虽然没有得到国际承认,但在现实中,该地区脱离当时的中国政府,日本人的勘探获得了这个伪政权允许。

不过,当地牧民不听这一套。出乎意料的是,让他们揭竿而起的原因并非民族冲突,也不是利益冲突,而是宗教观念。白云鄂博是蒙古族圣山,当时还处于原始状态。一旦开采,他们认为这会破坏风水,给附近人民招灾惹祸。

和最近的抗日神剧不同,本片中的日本人是资源勘探队,所以并没有奸淫掳掠之类的暴行。当地人也并不开采铁矿,他们甚至都没有矿权或者地权之类的概念。这样,冲突双方的矛盾就是纯粹的观念矛盾,强烈到引发武装对抗的程度。

影片为表现这个冲突背景,用大量篇幅描写当地人民祭祀圣山的各种仪式,这无形中给影片埋伏下一个封建迷信与现代文明互相冲突的基调。

十几年过去,新中国成立。政府同样要派人开发这片铁矿,还计划在附近建设世界水平的包头钢铁厂。在历史上,那是“一五计划”中156个引进项目中的一个重头戏。问题来了,当年那些将白云鄂博视为圣山的蒙古族牧民改变观点了吗?很多中老年人并没有改变,在影片里,他们同样将汉人视为破坏当地风水的外来势力。

这样设定冲突主线,使得《草原晨曲》成为罕见的反封建迷信主题电影。影片虽然摆出了矛盾双方,但没有大规模呈现这个冲突,仅以两个人物来代表迷信势力。一个是守旧的蒙古族牧民,虽然敌视汉人工程队,但也没有硬性抵抗,只是要求搬家。他们认为守着铁矿居住,迟早会牛羊遭灾,家人生病。

还有一个是专门挑拨离间的蒙古族旧知识分子,但也仅局限在发牢骚,说怪话的水平,没有对生产建设进行实质性破坏。

除了这两个角色,影片里从蒙古族干部到青年,都对建设包钢充满热情。但可以想见,如果当年只有这么少的人反对,不用专门拍一部电影来反映这种矛盾。《草原晨曲》虽然无法充分反映这段冲突,但能把它初步展示在银幕上,已经难能可贵。

不过,《草原晨曲》里有一种局限性却不是由时代造成的,而是文艺工作者普遍的问题,到今天都没有解决好。那就是当他们触及科学和工业题材时,因为不熟悉,往往找不到矛盾解决方法,只好把传统戏剧冲突再请回来。影片里,矛盾的最终解决是靠年轻干部冒着生命危险给牧民家救火,感动了牧民。这个过程生硬而刻意,而且,原有的观念冲突也并没有解决。

正是由于这种创作缺陷,恋人分离、亲子相认之类的传统冲突挤占了影片的主要篇幅,而它们又完全游离于科学进步这个主题之外。这些故事发生在另外的时间,另外的地点也无不可。这样安排情节,其结果就是影片前半部分设置了宏大而又复杂的冲突——民族矛盾、进步与落后的矛盾、代际矛盾,可谓应有尽有。后面无法解决,只好草草收尾。

虽然故事虎头蛇尾,但影片在当年产生了很大影响,这是靠电影本身多媒体优势取得的。本片主题曲在当年家喻户晓,以至于作曲家通福成为电影中的最大明星。在那以前,内地拍摄蒙古背景的影片多用幕布画上景色,待在摄影棚里完成。本片采用了实地拍摄,并且大量使用移动镜头来表现赛马和枪战,达到当时美国西部片的摄影水平。影片也给大规模的工业和城市建设留下了很多镜头。正是这些声画方面的长处,抵消了情节的苍白。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科幻作家,中国未来研究会常务理事)



相关文章
郑 军
中国未来研究会常务理事
专家简介
郑军,科幻作家,中国作协科幻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未来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正负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