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自然现象背后的心理研究渐入科学家视野 ——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迷信现象(二)
来源:科普时报 2021-10-10

    理性之光

    中国反邪教协会协办

    科学史上第一次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迷信现象,围绕着十八世纪末出现的麦斯麦术展开。麦斯麦是一名维也纳医生,他声称可以用磁力装置为病人治疗。当时,包括富兰克林在内的科学家调查此事,从物质角度否认了他那种磁力装置的有效性。

    然而,在那些被麦斯麦治疗过的病人当中,确实有人有明显的身体反应,甚至被治愈。这样,麦斯麦术就从一种物理现象变成心理现象。从这里引伸出对受暗示性的研究,结论是人群中有一定比例的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由于心理学在一个世纪后才诞生,所以这并不是由心理学家主持的研究,但却是第一个从心理学视角出发的相关研究。到今天,受暗示性仍然是了解迷信心理的一个重要基础。

    二十世纪初,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一种观点,认为宗教就是神经症。不过他很少从病例角度研究这个问题,更多是从哲学和文化角度进行思辨。

    他的徒弟荣格出发到当时的非西方社会,实地研究各种宗教现象,包括藏传佛教、道教、印度宗教、非洲巫术等等,记录下这些宗教的仪式或者符号。虽然荣格有大量实际研究,但他主要继承神秘学观点,认为这些宗教能唤醒沉睡在意识深处的某些神秘能量。所以,荣格的研究没有被主流心理学所继承,只算是心理学史中的一页。

    在超心理学课题中,有关专家使用了现代仪器,获得一些发现,其中之一就是“上帝区域”。这是人脑颞叶上的一个部位,刺激它所激发的情绪,类似于宗教活动中的体验。这个研究既有可重复性,也有普遍性。但是要注意,宗教情绪的存在不等于宗教信仰对象的存在,只能说这项研究找到了宗教情绪的生理机制。

    对于“濒死体验”的研究也属于这一类。某些从死亡线上被抢救回来的人称,他们在昏迷中出现异常生动的幻觉,并且各种文化背景中的“濒死体验”大同小异。后来,科学家用白鼠做实验,证明在心脏停止跳动后,脑的活动水平会有短暂升高,类似于死亡前的挣扎,推断这是濒死体验的生理机制。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的感知科学部常年研究“转世”现象,范围多达40个国家,积累了2000多个案例。这项研究并没有对“转世”现象做明确结论。但是,案例中声称“转世”的几乎都是儿童,可以把它们归纳为一种特殊的儿童心理现象。

    以上这些都属于第二阶段的研究,也就是针对发生在意识领域,并有普遍性的超自然现象进行研究。最近,科学家开始第三阶段的研究。不再关注任何超自然现象本身,而是直接设计实验去研究迷信心理的产生过程。

    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埃普利组织了一项实验,试图证明孤独感会令人更容易接受超自然现象。他们让三组被试者分别看《荒岛余生》《沉默的羔羊》和《大联盟》三部电影,诱发孤独、恐惧和欣快情绪。然后,他们给被试者出示一些超自然现象记录,有魔鬼、天使等等,让他们评估其可信性。结果,第一组被试者明显比后两组更相信它们。这个实验似乎能解释,为什么现实中退休老人更容易陷入迷信活动。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心理学家设计了“人造鬼”实验。他们设计出一种连动装置,让被试者用手操纵一个机械手去触碰自己的后背。当被试者熟练掌握这种技能后,心理学家暗中切断操纵系统,让机械手随意触碰被试者的后背,被试者会被激发出明显的恐惧情绪。

    这个实验表明,环境是否“正常”是一种习惯心理。一旦人们习惯的信号被干扰,就会形成“怪异”“惊悚”的感觉。这可能是人们接受超自然现象的心理原因之一。

    1979年3月,四川出现“耳朵识字”的报道后,4月份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就对北京地区出现的“特异功能者”进行实验研究,并将其证伪。这是我国心理学家在第二阶段上对超自然现象进行研究的实例。

    2009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成立行为科学实验室,对迷信心理进行过第三阶段的研究,也就是直接研究迷信心理本身。其中之一就是研究“吉祥需求”,以“吉利日期”“吉利数字”为对象,研究消费者究竟愿意为它们支付多少溢价。

    除去这些零星研究外,“国际科学探索中心”在成立时,“科学医学与精神健康委员会”是其中一个发起组织,这意味着从迷信心理角度进行的研究成为其工作重点。

    不过,目前心理学界这些相关研究都比较分散,还缺乏对迷信心理现象的系统性研究。




相关文章
郑 军
中国未来研究会常务理事
专家简介
郑军,科幻作家,中国作协科幻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未来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正负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