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驭人生的智慧
来源:科普时报 2021-09-03

越是面对复杂的环境,越需要有驾驭的智慧,需要有思想的伟力和理论的指导。大到纷繁世界,小到油盐酱醋茶的家庭,很多事情都是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分歧,不理解这点,就会激化矛盾,就容易陷入困境和争端。

中国人历来是与人为善者居多,国民信奉善恶有报的因果伦理,力求安分守己,和平共处。经验告诉人们,守本分才能长久,于是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品格。一代代相传,成为每个人的信奉和坚守:“一是融入血脉中的善良,二是装进脑袋里的知识,三是刻在骨子里的坚强”。这是国人的智慧之源,善良之根,文化之魂。整个民族充满和谐善良,形成中国人的“道”。

老子早就解释了,“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所以,对待“道”要“持而保之”,一定程度上它就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事物的规律。

为什么要善良呢?善良意味着慈悲心,不会以强凌弱,也不会见死不救,更不会落井下石;善良的人具有同情心,具有悲悯情怀,具有同类相护相扶的行为基础。因此,至少不会主动结仇,也就不会招致无妄之灾。这个道理,小至人生,大至宇宙自然,概莫能外。比如,有慈悲心的社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会自行进化、修复和完善,反之则动物灭绝,环境恶化,最后连人类自己的居住空间也被压缩,以致荡然无存。宇宙万物相辅相成,慈悲相待,故能进入良性循环,即使有偏差,也会自行纠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以掠夺心态,取之无度,则可能打断食物链生物链,打断文化进化秩序,修复之基,是十分危险的。这是一种科学的唯物史观,而不是善恶之报的唯心史观。

至于知识,千百年来,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很看重。不管是荀子的《劝学》,还是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名句,都告诫我们知识的重要性。然而,知识只有与思维结合才能转化为智慧,转化为智慧的知识才是有力量的。知识转化为智慧进而形成力量之途,无非思考和活用。而做到活用,则需要广泛阅读。自古诗书不累人,每一个认真阅读的人都有机会将知识与自己奇妙的思维融合,从而获得智慧。

智慧是一座专属于个人的宝库,它不会无端消失,也不会被别人窃取。因为,知识多了,见识广了,遇到各种事情就能预见发展趋势,就能借鉴别人的经验,也就能正确应对,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智慧是生命之舵,而道是承载着人生的航船。只有舵稳风顺,才能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不会迷失方向,也不会被风吹雨打摧垮。

当今社会,最令人困惑的情况是,信息越来越多,思想越来越少;交际越来越多,真心越来越少;欲望越来越多,满足越来越少。我们每天至少有6个多小时花在电子屏幕上,或者查阅各种知识和信息,或者在不同的朋友圈里问好,转发信息,但真正是自己需要的有用信息却很少。但人生短短几十年,对每个人都平等。如果我们的时间是常数,那么,花费在无用之处多了,用在正确的地方就少了。因此,我们对待手机朋友圈,只好设置“消息免打扰”,以过滤一些噪音,关键是节省时间,以处理有用的信息。不要让渴望求知的人,在大海中漂泊,俯拾皆是海水,却没有一口能够下咽,人们在一片浩瀚的水世界中下沉,陷入长久的精神干涸。



相关文章
郑 念
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
专家简介
郑念,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特色产业专委会主任,《科普研究》编委、副主编。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