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推广科幻教育正当其时
□ 周 群
来源:科普时报 2018-08-17

2017年12月1日,深圳市宝安区滨海小学举办科幻文学进校园活动,名家与学生共读科幻。前排右一为本文作者。

2017年,深圳市宝安区滨海小学第十届缤纷科幻节中,孩子们与机器人共舞《你好,未来》。

编者按:1999年,全国语文学科高考的作文题目名为《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据称是科幻首次“撞”高考。时隔19年,科幻再次与高考“撞个满怀”——今年全国高考语文学科阅读材料题节选于刘慈欣的小说《微纪元》。一时间,科幻的教育功能以及中小学应如何开展科幻教育成了热门话题。在主题为“面向未来的科学教育”的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年会召开之际,本报特刊发中小学科幻教育的积极推动者、北京景山学校特级教师周群撰写的文章,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考的视角。

现状与典型案例

科幻小说和影视作品属于文学和艺术范畴,故中小学阶段与科幻联系最紧密的是语文学科,科幻教育主要依托语文学科开展。

语文与科幻的关联首先体现在课标与教材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提出,“科普科幻作品,如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介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教材方面,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收录了日本作家星新一的《喂——出来》;新的部编七年级下册教材中,则收录了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推荐阅读阿西莫夫的《基地》。

在基础教育阶段,只有课标规定、教材收录的作品,才能成为教学内容的“标配”。实际教学中,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等作品一直比较流行。除凡尔纳,其他作家的科幻作品并不常见。中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对实际教学影响的作用比课标和教材更为显著。如果考试不考,实际教学就任意删减教学内容的现象全国范围内屡见不鲜。

以北京地区为例。2015年11月,笔者面向京郊某区县全体初三语文老师做了一个微调查。44份有效问卷中,曾组织学生阅读科幻作品的教师为16人,仅占总人数的36%。当问及“为什么没有组织过阅读科幻作品”时,有老师直言不讳地回答:“不知道这类书的益处何在,”“初中教学从不涉及科幻小说。”

必须承认,“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基础教育较为发达,教育改革力度较大,对全国起着引领作用。让中高考“指挥棒”充分发挥正面的导向作用,以倒逼学校教育、教师教学的改革,这是近几年北京市教委放出的“大招”。科幻进入中考就是语文学科“放大招”的一个具体举措——

例如,在“2015年”前,北京市中考语文学科的考试说明中收录了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机器人罗比》(改写版)。同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科幻小说首次成为阅读题目。选文《超级智能住宅》(片段)用人物对话的方式串起小说情节,描绘了人类未来住宅的神奇面貌。文章篇幅长达1900字,以此作为试题,突出了对学生阅读速度、想象力、创造力的考查。

不仅如此,科幻写作还成为大作文试题(二选一)。“《超级智能住宅》这篇科幻小说的结尾充满悬念,男主人与房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会怎样收场。超级智能住宅里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你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该作文试题与阅读材料形成前后呼应,让学生充分发挥科幻的想象力。

除语文学科,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有科幻教学的身影(见附文)。

笔者从教27年,较早从事中小学阶段科幻教育课程的开发,并长期致力于推动科幻教育的开展,对国内科幻教育的现状有较为充分的了解。以上即为笔者视野中所观察到的中小学开展科幻教育的基本情况。

问题与困难

尽管科幻教育的推广有一些进步,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幻教育成效显著者几乎都是名师或名校,从更大的范围来看情况并不乐观。目前中小学科幻教育的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主要有:

第一,缺乏政策支持。2015年刘慈欣的《三体》斩获世界科幻小说大会雨果奖,这被称作中国科普科幻事业的标志性事件。然而,中国科幻的春天迟迟没有到来。而纵观当下的科幻教育,不论是学者如吴岩老师等人开展的研究,还是有志于科幻教育推广的一线老师的实践,抑或是媒体的参与,基本上仍是民间力量在发挥主力作用,推进力度明显不足。说到底,缺乏政策的支持是最关键的原因。

第二,科幻教育推广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目前中小学开展科幻教育的主体是语文老师。由于语文老师自己没有足够的科幻阅读量,导致无法向学生推荐作品。另外,老师们既困惑于教学目标和内容应如何确定,又迷茫于该如何教。微调查的反馈结果中,有老师意识到作为语文教师,个人的科学素养不足以支持开展科幻教育的问题。

第三,对科幻教育如何落地中小学,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在笔者看来,科幻教育落地中小学有不同路径。一是立足语文学科,以读写作为抓手,开展科幻教育;二是采用类似北京景山学校STEAM科幻选修课的模式,以科幻主题整合、打通各学科。不论哪条路径,都应力争课程化实施,将科幻教育纳入K12的课程体系。一旦进入课程体系,就会获得时间、师资、经费等相应保证。当然也有退而求其次的做法,如开展科幻主题的专题活动;通过学校社团活动、科学节等开展科幻教育。

不论是立足语文学科,还是立足跨学科整合,对科幻教育都需要更深入地研究。比如,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科幻作品(小说、电影等)有哪些?需要延伸阅读哪些科技类作品?中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是否能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以及是否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在不同学段应如何确定教学目标与内容?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还有,各学科与科幻的关系是怎样的?能够在科幻教育中各自发挥什么作用?如何互相协作,共同发挥作用?究竟是否应该、以及应该如何对科幻教育有效度进行评价?信息技术、VR/AR等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科幻教育可以做怎样的融合?

对策与期待

针对上述问题与困难,简要提出对策,分列如下:

——动员各种力量,呼吁国家出台有利于科幻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给予科幻教育强有力的支持。

——由政府牵头,基础教育的有关部门与高校联手,针对科幻教育,开展更广泛和深入的研究。研究中应注意将成果转换成为教育生产力。

——将科幻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纳入师训,统一规划。从科幻作品的阅读(包括数字化阅读)与写作,到科学素养的提升,均应开展专项培训。

——政府投入资金和人力物力,做好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工作;组织科幻教育的一线老师与科幻教育专家、科幻作家、出版单位合作,共同开发K12科幻教育的教材、读本、教学案例集等。

——鼓励学校以多种形式开展科幻教育;动员更多的科幻教育专家和作家走进校园,参与科幻教育推广。

在笔者看来,中小学科幻教育的推广已不是“该不该”“能不能”的问题。这虽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我们不能坐等政策。让我们在科幻的春天真正到来之前“抱团取暖”,在“如何推进”上多下功夫。这是我们力所能及的实实在在的事情。愿我们以梦为马,结伴前行。

(作者系北京景山学校语文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市级语文学科带头人。“景山版”初中语文教材副主编,《中学生阅读行动读本》主编,教育部“国培计划”北大初中语文教学专家团队成员。)



相关文章
周 群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特级教师
专家简介
周群,北京景山学校初中语文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景山版”初中语文教材副主编,商务印书馆《中学生阅读行动读本》主编;教育部“国培计划”北大初中语文教学专家团队成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青少年科普与科幻教育推广人。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