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州市教研院附校教育集团学院路分校美术学科张聪鹂老师的课上,学生们正在分享他们的未来悬磁浮产品构想。
□周群
科苑视点
35年前,也就是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的题词指引着中国教育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三个面向”指示的重要意义越来越凸显。特别是“面向未来”——在今天,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直面和思考的首要问题是:我们的学生将面临怎样的未来?换而言之,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
哈佛大学教授戴维·珀金斯的《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一书能带给读者不少启发。书中介绍了“值得学习的知识”存在着“6大超越”。在作者看来,新兴的、综合的、有差异的学科正在不断涌现;一些重要的当代现实问题已经超越了彼此割裂的各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性;全球化的理念与问题越来越突出;教师们开始鼓励学生关注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现实生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和合作意愿、领导力、创业精神,以及在这个时代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其他关键能力与品质,并且支持学生的创造性表现,而学生们也有了更加多元的学习选择……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教育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改变。那么,我们不妨继续追问:又是什么力量主导着时代发展呢?答案众所周知:科技创新能力是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这已经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所证明。在上述“值得学习的知识”中,“新兴的、综合的、有差异的学科”不断涌现,重要的当代现实问题具有跨学科特点,科技发展与创新更是主导因素。而这,正是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与有识之士投身于青少年科普与科幻教育推广的根本原因。青少年科普与科幻教育也因此出现了新气象,呈现了新格局。这一点非常令人欣喜。
2017年5月26日,北京景山学校举办了“创意·创想·创新——面向未来的科学幻想教育论坛”。这是国内第一次举办以科幻教育为主题的大会。时至今日,短短一年半的时间,科普与科幻教育已经取得显著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学校与出版机构开展科幻作品、作家进校园活动;众多一线老师围绕科普与科幻的主题展开教学设计、开发资源、开设校本课程。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进入教材、《微纪元》成为语文高考题等,更是对科幻教育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即将于浙江省温州市举办的2018科普科幻教育大会上,将有6名老师执教科普与科幻教育为主题的研究课。在我看来,这6节课具有明显的“科幻/科普+”的“跨学科”特点。
例如,温州市教研院附校教育集团学院路分校张聪鹂老师执教的研究课课题为“未来‘磁悬浮+’”。该课设计以磁悬浮为载体,奠定课堂科幻氛围,在生动课堂模式下,学生积极讨论,畅想磁悬浮技术的应用模式,并以图绘与文字的形式,完成视觉与语言的综合表达,在思维碰撞中生成创意思维,感知未来式生活。
温州市教研院附校教育集团江滨分校的钟丽丹老师则拟以科幻电影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了解、认识机器人,初步体验机器人执行小任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科学幻想,畅谈对未来机器人的想象。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陈静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了“《昆虫记》21天阅读之旅”,力求将科学的种子深埋在孩子们心中。研究课是这次“阅读之旅”的最后一站,师生将共同回顾阅读《昆虫记》这本书过程中所发生的动人故事,分享阅读科普作品的策略方法,探讨什么是科学精神。更多的一线老师将会相聚于温州,与科普作家、科幻作家们一道,共同讨论青少年科普与科幻教育的意义、路径、方法。
青少年科普科幻的教育共同体业已形成,但远远不能满足时代与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时代正在呼唤更多的一线教师投身这一事业。新的问题接踵而至:一线教师应该如何发展自我,才能适应时代要求,成为面向未来的科普科幻教育中的一员?学者唐凯麟说:“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人的发展具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适应新技术革命要求的新型的‘创造人’,还有一种人则被称为‘消费人’或‘享乐人’。”借用这一表达,我的回答是:“教师只有自身成长为‘创造人’,才能担负起培养‘创造人’的重任。”做到这一点,并没有捷径可寻,唯有我们走出舒适区,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挑战自我,发展自我。以我个人经历观之:从语文学科出发,进而关注科幻阅读,再进而拓展到科学阅读乃至全科阅读;通过项目学习将语文和其他学科建立关联,进行有一定高度的统合整理。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做面向未来的教育。
行文至此,我想分享一个很有趣的小细节:这一段时间,我和温州美术老师张聪鹂几次在线备课。她的教学设计里有让学生设计悬磁浮技术在未来应用的环节,学生需要编一个故事并记录下来。有一天,她说,当她把这个作业布置给学生时,学生问她:“老师,你是语文老师派来的吧?”我在屏幕这一端笑了。我回复她说:“你告诉孩子们,你是升级的2.0版美术老师。”我知道,她为了完成“科幻/科普+美术”的“跨学科”教学设计,已经阅读了非常多的科技、科幻类图书。而潘铁豪,这个还在实习期的语文老师,已经读了上百部科幻小说,并为学生开设了科幻阅读选修课。我从这些老师身上感知到的是成为基础教育领域“创造人”的真诚态度和勇于尝试新事物的探索精神。
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视界,将决定着下一代人的世界。升级我们自身,做面向未来的教育!
(作者系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景山学校语文教师,全国中小学科普科幻教育推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