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景山学校七年级7班学生李星宸围绕《流浪地球》撰写了题为《MOSS的选择》的文章,他还特地绘制了“恐怖谷理论函数图像”。
南方科技大学吴岩教授认为,正因为科幻作品具有关于未来生活的想象和体验的前置性、易于激发孩子们提出疑问的互动性和有可能漏洞百出的非完美性,非常适合用来开展教学。他对开展科幻教育的路径有四点陈述:“首先是科学教育的路径。科幻能够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它不仅考查学生的科学知识,还有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其次是心理适应的路径。这种路径鼓励学生沉浸到想象之中,当然也鼓励学生从沉浸中觉醒回到现实世界,最终把想象和现实连接起来。再其次是能力建构路径。比如,课堂上要进行想象力的能力构建。鼓励人们越界,跨过知识的边界,跨过理想和现实的边界,这些能力就是未来人应有的技能。最后是批判性思维路径。如何理解不同层面的价值观,寻找共识、找到规则,这些都是可以通过科幻作品的批判性思维解析实现。”
在我看来,这四点“路径”,更是在描述科幻之于教育的功用——即我们可以用科幻来“做什么”的问题。对于“如何做”,则需要我们一线教师身体力行,开展更多“落地”的实践。本期专栏文章继续探讨以《流浪地球》为载体开展科普与科幻教育的定位与策略。
(接上期)第三,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高阶思维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高阶思维能力包括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培养高阶思维不是一句空话,教师应抓住各种契机,不断为学生发展高阶思维提供平台。我很赞同吴岩教授所持的观点:正因为科幻作品具有关于未来生活的想象和体验的前置性、易于激发孩子们提出疑问的互动性和有可能漏洞百出的非完美性,科幻作品非常适合用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上期所述的想象力的培养当然是高阶思维能力中创新能力的一部分,这一期主要围绕分析、评价等能力的培养展开。
仍以《流浪地球》的教学为例。《流浪地球》公映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话题风暴,成为现象级“爆款”。这意味着什么?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流浪地球》可以用来做教育的空间和价值之大前所未有。不少老师都组织学生在寒假中观看电影、阅读原著,带领学生围绕梳理故事情节、概括人物性格、研究小说和电影涉及的科学原理等问题展开交流。这样做确实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科幻作品的兴趣,但在我看来是远远不够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的高阶思维,了解“是什么”是基础,但必须更多地在“为什么”和“怎么样”上多下功夫。不仅是老师要多提“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更要教学生在提出问题方面,向“为什么”和“怎么样”发展。
怎么做才能扎实有效?除了课堂上的讨论,我先后采用两个教学策略,一是以“笔谈”的方式促学生思考的深化;二是带学生研讨他们自己设计的题目质量如何,引导学生自觉关注高阶思维的培养。
先说笔谈。所谓“笔谈”,就是让学生动笔写。写什么呢?——少做抄写字词之类机械性、重复性的劳动,多写有一定难度、学生必须“踮起脚尖,甚至跳起来才能够着”的东西。换而言之,除了必要的基础知识训练,我主张多写能够培养高阶思维与能力的内容,且笔谈题目的设计务必以有较大的开合度为要,要保证学生有兴趣写,有独立思考、表达自我的空间。以《流浪地球》的笔谈题为例,伴随着交流的开展和深入,学生们开展两轮笔谈。篇幅所限,两组笔谈题目这里仅各举几例——
1.比较《流浪地球》的小说和电影,它们之间有哪些异同?制作一张表格,尽可能详尽地罗列出来。想一想,《流浪地球》的小说和电影,你更喜欢哪个?为什么?
2.科幻小说的内核依然是对人性的观察与思考。你认为小说或电影中哪些情节(包括细节)给你的印象深刻(可能是深深打动了你,可能是引起了你深思……),简述一二,并说说原因。
3.《流浪地球》电影的主要情节是从小说中选摘一小部分铺陈而来的。假设你是导演,要从《流浪地球》小说中选取另一个情节来改编成电影,你会怎样改编?请简述你改编电影的主要故事。
4.如果给你一个机会,向《流浪地球》的作者刘慈欣和电影导演郭帆提问或提建议,你想问他们什么问题?你会提哪些建议?
以上为第一组笔谈题目的例子。这四道思考题中的第2、3题设计者为深圳王潜老师,我是在他设计的方案上做了调整和增补。第二组笔谈,要求学生能从所提供的“题库”中任选一题,围绕题目要求和提示,自拟题目,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的题目均来自学生——之前一轮笔谈中,他们要为《流浪地球》交流会出谋划策,设计讨论题。第二组题目举例如下:
1.如果你生活在那一段时期,你会选择做“地球派”还是“飞船派”?
2.在电影的末尾,刘培强得知MOSS想要启用新的计划,即放弃地球,让太空站将人类的胚胎生命和文明存留下来并得以传承。如果是你,你会选择继续坚持拯救地球,还是启用新的计划?为什么?
3.人工智能MOSS的冷酷,到底是执行了非人般残忍的命令,还是起辅助作用的?它和“恐怖谷理论”又有什么关系?
4.电影为什么不能按照原著来拍?(当然,你也可以坚持自己的看法,列出电影可以按照原著拍的N个理由)
上述笔谈题学生完成的质量都非常高。先笔谈后口头交流的效果也非常明显——学生经过相对缜密的思考后再交流,表达就会更为全面与透彻,这当然是教学循序渐进必然会带来的结果。
(作者系北京景山学校初中语文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景山版”初中语文教材副主编;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青少年科普与科幻教育推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