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破球”,何以能?—— 以《流浪地球》为载体开展科普与科幻教育的定位与策略(下)
来源:科普时报 2019-03-22

北京景山学校七年级7班的王子和同学可是个地道的“科幻迷”,这是他读过的科幻小说清单。

□周群

以《流浪地球》为载体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除了课堂上的讨论,我先后还采用了两个教学策略:一是以“笔谈”的方式促学生思考的深化;二是带学生研讨他们自己设计的题目质量如何,引导学生自觉关注高阶思维的培养。上一期专栏重点谈了“笔谈”的策略,本期着重谈谈如何教学生提有质量的问题。下一期将继续围绕“小破球”,谈以《流浪地球》为载体开展科普与科幻教育应该如何整合资源。

(接上期)如何教学生提有质量的问题?首先教师要找到针对高阶思维,能起到“激活”作用的问题。所谓“激活”,是指其问题一经抛出,就能让学生感兴趣、脑子真的动起来、有个性化表达空间的问题。

比如,在以《流浪地球》为载体的教学活动中,第一轮笔谈题里有这样两组问题:1.接下来我们要进行《流浪地球》小说与电影的班级研讨会,讨论哪些问题会比较有意思以及有意义?请写下你的建议。2.如果给你一个机会,向《流浪地球》的作者刘慈欣和电影导演郭帆提问或提建议,你想问他们什么问题?你会提哪些的建议?

以上两组题都属于“怎么做”一类的问题,学生并不能在小说和电影作品中找到现成的答案,他们需要自己琢磨。这两个问题有别于“概括‘流浪地球计划’”这类题目。后者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其作用主要在于锻炼学生准确完整地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此种能力属于低阶思维能力,当然也很重要:它为学生发展高阶思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是出于怎样的考虑设置这两道题目的呢?由于项目学习已成为语文教学的常态,学生每个人都有独立设计班级活动方案的经验,又习惯于同伴间的研讨,且他们的情绪早已被“燃爆”的《流浪地球》带动起来,所以,都特别渴望能在课上分享交流。学生已经学习了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中的《带上她的眼睛》,对刘慈欣有基本的了解,加之《三体》的流行……可以说,刘慈欣早已成为众多青少年科幻迷心中的偶像。所以,一旦给他们与刘慈欣对话的机会,哪怕只是虚拟的情境与任务,他们也欣然为之——更何况我还许诺他们,我一定努力寻找机会,把同学们提的有意义的问题以及他们关于《流浪地球》的学习成果集带给大刘呢!至于导演郭帆——我做了微调查,两个班中有80%以上的学生表示,相比于小说,他们更喜欢《流浪地球》这部电影。迟爱琳同学干脆说,她是因为《流浪地球》的电影才喜欢上科幻的。你看,学生们对科幻的情感就这么鲜明。教师如果了解学情,深谙孩子们的心理,抓住他们的兴趣点,再将问题设置得开合度够大,不要整什么“标准答案”,他们一定会积极参与,乐此不疲的。

有了能够起到“激活”作用的问题,带动学生们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问题还不够,还要教他们区分所提的问题哪些属于“是什么”,哪些属于“为什么”和“怎么做”,并由此引出“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大家一起讨论”这个话题。学生们一番讨论后得出结论:关于“是什么”的问题,如果答案就在作品中有,那就不需要讨论,以自己梳理为主;如果问题涉及到自己不懂的知识,作品中又找不到答案,这类问题可以先自己检索,再请教同学和老师。关于“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更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教了学生一个“简单粗暴”但很实用的小窍门:得“会聊天”。上个学期新闻单元项目学习活动中,学生们曾对社区中的普通人进行过采访,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有着难忘的“尬聊”“黑历史”,我也曾因此带领他们在课上讨论过如何不做“话题终结者”,所以,这次我建议他们调动个人已有的经验,对自己设计的问题做个想象和估计——假如你提出的问题会让你和小伙伴的对话立刻陷入僵局,出现“尬聊”,那你的问题肯定不是好问题。

在讨论了“如何提好问题”后,我又“顺便”教学生“说理是摊开的手掌,不是攥紧的拳头”(徐贲语)这一公共说理的基本原则。比如,针对“《流浪地球》的小说和电影,你更喜欢哪个?为什么?”这一组问题,我们不是要做辩论赛,把《流浪地球》的小说和电影二元对立起来,非要争个你死我活、脸红脖子粗;更不是要用非黑即白的思维草率地给作品贴标签、轻易地下结论——而是要从真实的情感出发,与大家分享自己从小说或电影中得到的独特感受。

学生们提出的好问题中,有共性的部分转化成了课堂讨论题,另一部分汇集成了第二份笔谈练习的“题库”,上期已经部分刊出。第二轮笔谈练习成果颇丰,这一点从他们撰写的文章题目列表中就可见一斑。举例如下:

《我眼中的刘培强》(张佳宁);《刘启与韩朵朵破茧成蝶的成长》(陈嘉佐);《

<流浪地球>

:家,就在前面》(迟爱琳);《论MOSS的选择》(李星宸);《

<流浪地球>

的取与舍——票房与写实》(王子和);《我是“飞船派”》(高睿婧);《绝望中的希望》(李盈霏);《希望在“潘多拉的盒子”里》(李齐政);《“脱胎换骨”还是“作茧自缚”——论“飞船派”的优劣》(王馨艺)……

(作者系北京景山学校初中语文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景山版”初中语文教材副主编;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青少年科普与科幻教育推广人)



相关文章
周 群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特级教师
专家简介
周群,北京景山学校初中语文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景山版”初中语文教材副主编,商务印书馆《中学生阅读行动读本》主编;教育部“国培计划”北大初中语文教学专家团队成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青少年科普与科幻教育推广人。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