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
(接上期)解决了科幻作品的阅读方法这一大问题后,还需要为下一阶段的讨论继续做铺垫:
寒假里,在“科幻教育学习共同体”微信群中,老师们围绕《流浪地球》,不断开展研讨与交流。深圳宝龙学校王潜老师和大家分享了他给学生布置的“寒假特别任务”,他设置的6个思考题兼顾从低阶到高阶思维的能力训练,不仅有对作品内容、情节的梳理,也有让学生根据小说《流浪地球》其他情节设计新一部电影,培养想象力的题目。这份题目质量相当高,我以此为基础,又增设了三道更有开合度和挑战难度的题目,指导学生独立思考,以笔谈的方式进一步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参见2019年3月15日本专栏内容)。
五、从低阶转向高阶的第一轮讨论
有了上述充分准备,接下来,围绕《流浪地球》小说和电影,正式进入深入讨论阶段。课堂上,师生围绕以下三组问题展开讨论:
1.比较《流浪地球》的小说和电影,它们之间有哪些异同?你更喜欢哪个?为什么?2.聊一聊小说或电影中给我们的印象深刻的那些情节(包括细节)(可能是深深打动了你,可能是引起了你深思……)3.假设你是导演,要从《流浪地球》小说中选取另一个情节来改编成电影,你会怎样改编?请简述你改编电影的主要故事。
这三组问题有充足的讨论空间,都不会引起“尬聊”,学生们各抒己见,讨论十分热烈。以第3题为例,学生们构思的“新剧本”,堪称包括了电影《流浪地球》的前传、后传与外传。这些故事不仅和电影直接相关,还有与刘慈欣的小说《三体》相勾连的,可谓脑洞大开,妙趣横生。学生自己很享受这种参与创作的过程,乐在其中,我认为,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其教学目标已经实现。
这一轮讨论在教学全程中属于“中阶”的地位。何谓“中阶”?就是这组讨论题是以梳理小说与电影作品中各种“是什么”的问题为基础展开的,这组讨论从初阶思维出发,迈向高阶思维。“中阶”如此,高阶思维的讨论又该如何展开?
别忘了上一期文章中“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的时刻——这段时间内,学生们又提交了他们新设计的讨论题。我将学生的问题进行了分类,并从中精选,组成第二轮笔谈的“题库”。
为将高阶思维的讨论引向深入,我又抛出了新话题:“科幻作品,除了聊科学硬核和想象力,我们还能聊点儿什么?”这一问题指向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用多元视角看问题的方法。《带着小破球去流浪,怎样才能“球不坏,人还在”?》《国防科大专家带你“流浪地球”深度游》《失去才更懂珍惜——从电影
<流浪地球>
看生态环境保护》《我爱北京第三区交通委》等文章,因作者的专业领域各不相同,写文章的目的也不相同。因此,这一系列文本对《流浪地球》的讨论就呈现出不同的视角,加之同一视角对同一作品也会有不同理解这个维度——这一维度学生们自己已经有所体会——“跳出来”看《流浪地球》这一现象级作品,综合起来,就能得到一个从各个角度看都不同的全方位认识。我由此点拨学生:如果同学们也学着不断地换位思考,就能获得一种多元视角看问题的方法,从而打破认识上的局限性。
(作者系北京景山学校初中语文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景山版”初中语文教材副主编;全国青少年科普与科幻教育推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