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愿所来径 苍苍横翠微——到梁希纪念馆,追寻中国林业发展之路
在浙江湖州梁希国家森林公园,依山傍水间,林木幽微处,坐落着一尊铜像:他就是梁希,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林学家、新中国林业事业的开拓者。铜像身后,是家乡人民为了纪念他而建的梁希纪念馆。湖州的青山秀水孕育着广袤的森林,从这里走出的梁希,又将这片盎然绿意的种子播种在祖国大地,为新中国的绿化事业奉献终身。如今,梁希“山青水秀,黄河变碧海”的梦想正在实现。一代代林业人,正沿着梁希的足迹,朝着生态文明新目标前进。
已结束
在这里,与交通大师们“跨时空对话”
走进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的交通强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仿佛踏入一片时光交汇之地。四辆极具历史意义的机车依次陈列在场馆外,从20世纪80年代的建设B型8328蒸汽机车,到交大磁浮CFC-01,都诉说着我国铁路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故事。“桥虽被炸毁,然抗战必胜,此桥必获重修,立此誓言,以待将来。”展厅一隅,静静陈列着“钱塘江大桥之父”、中国桥梁工程的奠基人茅以升亲笔写下的工作手稿。手稿中,精细的设计、精准的计算,字里行间透着对祖国交通事业的炽热情怀。
已结束
神秘禁区“221”的科研之旅——核能之光照亮未来
在青海湖北岸、祁连山南麓,镶嵌着一块传奇的土地——金银滩草原。这里是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从这里诞生。60多年前,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的金银滩草原,几乎是一夜之间,完成了牧民搬迁,随后“金银滩”也从地图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神秘的代号——221。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座镌刻红色印记、践行“两弹一星”精神的高地,青海原子城纪念馆也入列首批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向无数公众展示着科学家精神。
已结束
展品悄无言 西迁有大爱——从上海到西安,为了可爱的新中国
这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次壮举,是爱国知识分子建设西北的一次“长征”。68年前,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改变我国工业布局不合理、西部高教力量薄弱的状况,数千名交通大学师生员工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从上海迁到陕西西安,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由此也诞生出“西迁精神”。坐落于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的交大西迁博物馆内,2000余件展品、图片,正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已结束
新中国石油高等教育从这里走来
位于青岛华东校区的中国石油大学校史馆,不仅仅是一所高校的校史馆,更是中国石油科技和石油高等教育的博物馆。该馆通过600件科学家书信、手稿、奖章等,展示了我国石油科教领域70多年的发展史,也展示了在我国石油科技和石油高等教育中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群像,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科学家精神。群星闪耀,熠熠生辉。
已结束
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历史最悠久的试验基地——重温农业科学家“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藏”着一块国家级试验田——中国农业科学院新乡综合试验基地,这是中国农科院历史最悠久的试验基地,可追溯到1942年建立的新乡县696亩原种圃。为改善科学家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1969年新乡专员公署在该基地建造了一栋两层专家楼,用于设置实验室,安排生活起居。如今,原址旧楼已被拆除,1∶1原貌复建了新楼。青砖红瓦红色门窗的小楼里,有一个面积800平方米的展厅——中国农业科学院新乡精神展馆。
已结束
在故乡建一座陈列馆,让永怀“归来”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腹地,在郭永怀和同事们的翘首以盼中,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16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2周年纪念日之际,在郭永怀的故乡山东荣成,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正式开馆。陈列馆展览面积2000平方米,共8个展厅,收藏着郭永怀相关的文物300多件、照片500多张、著作文章和研究成果等文字资料1000多份。通过这些珍贵的文物资料,观众可了解“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和科学成就。
已结束
60年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研制成功——221基地:让中国人挺直腰杆儿
为展现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特色和风采,科普时报社联合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中国科普网开展“打卡科学家地图”征稿活动。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美丽的金银滩草原,有一个代号“221”的神秘基地。这是我国首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都在这里研制成功。时光流转,如今的221基地,历史资源已经转化成为教育资源。进入基地,爱国之情会油然而生,科学家精神和科学精神更是震撼人心。
已结束
  • 上一页
  • 1
  • 2
  • 3
中国科学技术部 科技日报社 科普时报社 中国科普网 青少年科普库
京ICP备05022684号-3
科普时报社 中国科普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8884104 来信与投稿:kepu@kepu.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