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荒漠位于我国西北干旱荒漠带核心区域,其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脆弱性特征。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年均降水量寥寥无几,不足200毫米,而蒸发量却高得惊人,达到3000毫米以上,干燥指数远超15。这里风力强劲,沙尘天气频繁发生,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地表植被极度匮乏。强烈的风蚀作用导致地表细颗粒物质持续流失,最终形成由砾石和岩屑构成的特殊地表覆盖层——砾幕层。
但近年来,随着戈壁荒漠上人为活动增多,戈壁荒漠表面的砾幕层遭到了越来越多的破坏。矿产开发、户外旅游、工程建设等活动,都对砾幕层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哪怕是戈壁滩上的一道车辙,对砾幕层的破坏也需要很多年才能恢复。
为拯救这道屏障,科研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试验——利用粉煤灰对砾幕层进行重构,增强土壤结皮硬度;人工铺设砾石,模拟自然砾幕层的防风固沙功能;引入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技术,进行土壤加固等,让荒漠重现生机。
砾幕层保护,离不开法治力量的支撑。2025年3月,新疆首部戈壁生态保护法规正式施行,首次将砾幕层纳入法定保护对象,严控破坏性开发,并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用智慧化监管守护戈壁未来。新疆的探索不仅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更印证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命题——每一粒砾石,都是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