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大熊猫的“祖居地”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牟怀岐
  • 2021-11-12 10:04


秦岭山林中的野生大熊猫。薛铂 摄

    一提起大熊猫,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四川大熊猫。其实在陕西秦岭,也有数量可观的大熊猫野生种群。

    种群密度全国之首,每百平方公里生活着10只

    作为大熊猫的一个独立亚种,大熊猫秦岭亚种更为古老和原始,在遗传多样性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据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调查结果显示,秦岭区域内生存有345只野生大熊猫,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的18.5%。栖息地面积3606平方公里,潜在栖息地面积2446平方公里,涉及陕西省秦岭区域的西安、宝鸡、汉中等5个市,周至、太白、佛坪等11个县。在这一区域范围内以大熊猫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有16个。秦岭大熊猫种群稳定,平均每百平方公里生活着10只野生大熊猫,种群密度居全国之首。

    秦岭大熊猫是迄今世界范围内仅存数量稀少的大熊猫群体的重要成员,其与四川(以及甘肃)大熊猫有诸多共同之处,但在形态特征和生物遗传特性方面又存在明显差异。与四川(以及甘肃)大熊猫相比,秦岭大熊猫头骨较小,牙齿更大,在毛色上,秦岭大熊猫的胸部呈深棕色,腹部有90.5%的个体为棕色,9.5%的个体为棕色毛尖和白色毛干。而四川大熊猫,胸部为黑色,腹部94.2%的个体呈白色,5.8%的个体有黑色毛尖和白色毛干。

    研究发现,至少在5万年以前,秦岭大熊猫与四川大熊猫的分布区在地理上就已经相互隔离。这种隔离使得基因交流中断,从而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秦岭大熊猫与四川大熊猫遗传基因发生了显著分化,形成了两个不同的遗传群体。其中,秦岭大熊猫在遗传基因方面更接近原始祖先,而四川(以及甘肃)大熊猫则具有更快的进化速度。科学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了秦岭大熊猫亚种。

    分布变化大,70万年至240万年前秦岭就有

    大熊猫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野生动物物种。大约800万年以前,始熊猫也就是大熊猫的祖先,就已经生活在地球上了,经历漫长岁月后,逐渐进化为今天的现生大熊猫。

    我国历史上对大熊猫的记载久远且相当丰富,人们对大熊猫的称谓也曾多有变化,如貔貅、貘、白狐、白熊等等,不一而足。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900年间,由于气候环境变化和人口增长等因素的作用,大熊猫栖息地的分布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所谓西周天子“猎于渗泽,于是得白狐、玄貉焉”。渗泽即为漆水,位于今天陕西省的扶风、岐山一带。可见西周时期,在秦岭以北的陕西关中西部还有大熊猫分布。而到了唐代,大熊猫的分布区就缩小至秦岭以南。

    1869年,来自法国的阿尔芒·戴维在我国四川省宝兴县得到一张大熊猫毛皮,经过科学家阿尔封斯·米勒·爱德华兹研究鉴定,遂以拉丁文命名为“猫熊”,后来逐步演变为现今的通用名称“大熊猫”。

    1960年5月28日,我国学者郑光美带领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师生在秦岭科学考察时,在陕西省佛坪县发现了一张刚收购不久的新鲜大熊猫皮张,并找到了这只大熊猫的部分头骨。1964年,郑光美和徐平宇在《动物学》杂志发表了《秦岭南麓发现的大猫熊》论文,正式发布秦岭有大熊猫分布。这一发现,不仅扩大了大熊猫的分布范围,而且使秦岭作为动物地理上的东洋区与古北区的分界又提供了新证据。

    20世纪80年代,我国人类学家和北京大学潘文石教授等,先后在秦岭南麓发现了大熊猫小种化石和大熊猫巴氏亚种化石,这些位于同一地质层位和同一地区的大熊猫祖先化石,与现在的秦岭大熊猫栖息地高度契合,把秦岭大熊猫历史向前推进到70万年至240万年以前。一系列证据清晰地表明,秦岭自远古以来就是大熊猫的祖居地。

    天然庇护所,为大熊猫生存繁衍留出空间

    大熊猫能够如此长久地生存于秦岭之中,与秦岭特殊的地理、气候、生态环境密不可分。

    秦岭南麓大熊猫分布密集区的北面,正矗立着东西向秦岭主峰太白山周边长达数十公里主脊的最高地段,从海拔3300米到3700米的高度,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有效阻挡了北方袭来的寒流,造就了大熊猫栖息地相对温暖的气候条件。而东西流向的汉江又可以使湿润的东南季风长驱而入。特殊的气候地理使这里年降水量达到1500毫米,比汉中盆地多200毫米,年日照时数达1722小时,比汉中盆地多150小时,年平均温度6~9摄氏度。同时,海拔高差也造成了地形、土壤、水热条件和植被类型的复杂多样性。

    尤为重要的是,秦岭大熊猫分布区生长着储量丰富的竹子,为大熊猫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食物来源。在海拔1350米以上,由于气温较低、雨水较多,不适宜耕种,人类活动较少,为大熊猫生存繁衍留出了空间。因而,秦岭被称作大熊猫的“天然庇护所”,当今地球上一座宝贵的“自然遗产地”。

    随着人类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我们期待秦岭大熊猫和其他众多野生物种能够继续长久地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各得其所。保障了它们的生存空间,也就保障了人类的未来。

    (作者系陕西省科协退休干部、陕西省科普作协原理事长)


编辑:胡利娟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