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匠馆:浓缩百年工匠精神的“桃源之花”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陈晨
  • 2022-01-18 14:09

 上海工匠馆门牌。

 (图片由作者提供)

在上海这座繁华的大都市,车辆川流不息,人们行色匆匆,生活仿佛都被按下了快进键,而位于黄浦区西藏中路120号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一楼的上海工匠馆则像是一朵开放在喧嚣闹市中的桃源之花。它以时间为主线,通过人、事、物的贯穿,将上海百年制造历史及工匠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也为中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绝佳注脚。

上海工匠馆于2019年9月对外开放,布展面积约1750平方米,是国内第一个5G全覆盖的展馆。展厅由四部分组成,展现了从1843年到改革开放上海工业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部分主题:“1843年至1949年,初生萌芽、汇聚能工巧匠”。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的成立,拉开了上海近代民族工业史的序幕,也涌现了一批制造精英,如留英建筑设计师陆谦受设计了外滩唯一一座由中国人设计和建设的大型建筑——中国银行;国产电风扇第一人杨济川于1914年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电风扇,并将其与美国制造的华生电风扇放在橱窗里同场较量,连续运转了一年多,轰动了整个上海滩。这些优秀匠人兼融中西,钻研探索,为上海的繁华默默付出。

第二部分主题:“1949年至1978年,自力更生、孕育上海制造”。讲述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上海根据中央战略部署,在发展轻纺工业的同时努力发展重工业。在此期间出现了众多以“蚂蚁啃骨头”精神攻克技术难关的“上海老师傅”,如上海电机厂总工程师孟庆元于1958年试制出中国第一台6000千瓦汽轮发电机;机械工程专家沈鸿于1962年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120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扭转了我国大锻件依靠进口的局面。正是他们的奉献才把上海建成了具有先进水平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开放包容、重铸上海品牌”展厅内景。

(图片由作者提供)

第三部分主题:“1978年至2012年,开放包容、重铸上海品牌”。 这时的上海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发挥产业优势,开发浦东新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自1989年起一次次的刷新斜拉桥设计和建造领域多项世界纪录的林元培、让“蝴蝶”缝纫机飞进寻常百姓家的包惠良、“英雄”钢笔笔尖核心技术研发者刘根敏……他们以使命与奋斗,匠心与坚守,成就了国人耳熟能详的上海品牌,这是上海之荣光,也是中国之荣光。

第四部分主题:“2012年至今,创新引领、迈入匠心智造”。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上海坚持创新引领,锐意进取,取得了多项世人瞩目的建设成果。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开创了“空无一人”的码头革命、上海中心大厦成为目前中国第一世界第二高的建筑、上海航天局研制的环绕器随天问一号造访火星……这一个个震撼世界、彰显大国制造的成就都离不开工匠们的努力与付出。

盾构超小半径施工攻关者宋兴宝研发了盾构进出洞风险装置及控制体系,解决了超大直径盾构超小半径施工难题;酿酒“老师傅”毛严根将传统工序与现代工艺融入黄酒酿制,酿出来的酒酒香更浓酒质更高。新一代工匠用他们旺盛的创新激情和创造活力不断开创着一个又一个上海奇迹,震撼着世界。

上海工匠馆的展览将工匠的故事融入工业遗产实物和模型中,让工匠的身影出现在上海每一个发展锚点上,这种以人物、实物引出事迹的展示方式,构建了一个时间与空间的立体精神世界。

 人、事、物的展示方式。

(图片由作者提供)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当前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面对时代赋予的新机遇,中国也需要更多高素质的能工巧匠,才能早日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系北京科学中心展览工程部副研究馆员)


编辑:于翔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