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特殊岁月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王雨荍
  • 2023-06-03 09:38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

图为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
视觉中国供图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上千万民工,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这场上千万人参与、400万人迁徙、几代人无私奉献的壮举,铸就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花城新区的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讲述了这段三线建设的历史,是国内目前关于三线建设面积最大、展陈最全、藏品最多的博物馆,于2015年3月3日正式对外开放。


娓娓道来,细数攀枝花三线建设史


该博物馆的展陈由七大部分组成,包括全国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党中央的决策发动、十三省区三线建设的展开情况、三线建设推动发展的中西部城市和重点项目、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攀枝花的开发建设、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和成就、三线建设的精神传承等。其中“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攀枝花的开发建设”内容尤为引人注意。

走进该展厅,攀枝花磁铁矿的发现者常隆庆和刘之祥的塑像矗立在入口处。1936年1月4日,常隆庆和助手殷学忠在攀西探矿,坚持野外地质调查长达8个月之久。1940年8月17日至11月11日,采矿专家刘之祥与常隆庆等7人发现攀枝花铁矿,并对矿区地质构造、地层产状、岩性、矿物成分和地质储量,进行了详细的地质调查,测绘了矿区地质草图,认为攀枝花铁矿储量大,极有开发价值。

1955年,西南地质局的勘探队勘探出攀枝花钒钛磁铁矿资源储量达10亿吨之多,属特大型矿床。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的展品“岩心”向观众展示了当时的勘探成果,这些排列整齐的岩心样品成为攀枝花矿山设计建设的依据。从此,攀枝花这座川西聚宝盆开始进入三线建设的行列,地处攀西大裂谷的“万里长江上游第一城”也悄然诞生。

“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从1964年底开始,来自全国29个省(区、市)的35个民族的5万多英雄儿女,跋山涉水,奔赴渡口市(攀枝花当时更名为渡口市)。几个月后,会战大军人数达到20多万,高潮时期,甚至达到60多万人。攀枝花在他们的建设下熠熠生辉,也成就了许多“三代姻缘跨五省”的佳话。


不忘初心,传承“三线精神”


三线建设已历时50余年。随着岁月的流逝,三线建设的贡献日益显现,“三线精神”被广泛颂扬。

为营造出更为真实的效果,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通过设置众多模拟、复原场景,再现当时三线建设领导者的决策场景;建设者们日常生活场景以及当年建设过程中所使用的物品,为观众提供了身临其境的体验。

不少三线建设的亲历者在参观时,常神采奕奕地结合展品与其他游客细说当年的经历。笔者在参观过程中就看到两位老先生驻足在完成“干打垒”(又称“版筑墙”,土作筑墙方法之一)的工具前,一面看着展板上当年工作的场景,一面饱含热情地跟大家描述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激动之余还挥动双手展示。一套默契互动展示结束后,两位老人相视一笑,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并肩战斗的岁月。

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西部地区工业化作出了极大贡献,是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将那个时代通过一幕幕场景、一件件物品凝结的三线建设者劳动与智慧的结晶,生动地呈现出来。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2021级硕士生)

编辑:胡利娟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