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故事里有“现身说法”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张英贤
  • 2024-03-27 10:58

科幻文学已诞生200多年,中国科幻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今天,中国科幻备受关注,但科幻绵延的根本还是在于优秀作品的不断问世,这离不开对卓越经典的学习。

清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飞氘主编的《想象科学:科幻文学经典撷英》一书,选取了19世纪末科幻小说诞生以来的31篇名作,由科幻作家进行细致地解读,展示了世界科幻经典对中国科幻作家创作的影响,以及对于当代读者的启示。

鬼故事里的“科学怪人”

该书开篇是新生代科幻作家程婧波对《弗兰肯斯坦》的解读文章。《弗兰肯斯坦》是世界公认的首部科幻小说。它的作者玛丽·雪莱,是英国著名诗人雪莱年仅21岁的妻子。

《弗兰肯斯坦》的诞生得益于一场鬼故事比赛。1816年6月,诗人拜伦、拜伦的医生波利多里、雪莱和玛丽等相聚在瑞士日内瓦湖的一座别墅里。拜伦一时兴起,提议来一场比赛,每人写一个鬼故事。《弗兰肯斯坦》就是玛丽的“参赛作品”。

小说以独特的构思,叙述了青年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制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怪人,最后又被怪人所害的故事。实际上,《弗兰肯斯坦》并非完全出自玛丽想象力的虚构故事,其中掺杂了不少她个人的经历与想法。玛丽不仅将内心对生育的恐惧焦虑投射在这个故事里,也借无名怪物之口倾诉着自己对父亲既依恋又怨恨的复杂情感。

而今,“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这个名字在英语词典里,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单词:“作法自毙的人”。由这个故事所开创的主题也为后来的科幻小说一再采用——人类造出了“科学怪人”或“机器人”,到后来反为其所害。

科幻小说从此滥觞。在《弗兰肯斯坦》问世数十年后,法国的儒勒·凡尔纳和英国的乔治·威尔斯也相继推出了风格迥异的科幻作品,如《地心游记》《海底两万里》等。这些作品中关于未来科技进步以及未来世界的描述,向读者展现出了一个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迷人世界。

星际大开发时代的“太空神曲”

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美国形成一个科幻小说持续的创作、出版高峰,出现了海因莱恩、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等著名作家。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苏联出版的一些科幻小说对中国的科幻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作品有伊·安·叶菲列莫夫的《星星上来的人》和阿·卡赞采夫的《太空神曲》等。

在《星星上来的人》这个故事集中,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兼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吴岩对其中的一篇名为《努尔—伊—杰什特天文台》的小说情有独钟。

《努尔—伊—杰什特天文台》讲述了塔什干东方语言学系学生塔娘和一位炮兵少校与科技工作者,通过挖掘古天文台让自己走向历史深处,回到千年前的阿拉伯继续钻研科学与技术的故事。他们还通过天文台找到了古代染料采石场的通道,找到了古代阿拉伯人开采的放射性物质——镭,他们用镭来制作夜光墙壁。

叶菲列莫夫是少有的既能在科研上获得很高造诣,又能写出优秀科幻小说的作家。他曾在1950年创建了古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化石埋藏学。根据叶菲列莫夫的生平经历,吴岩发掘了故事中的故事。他推测,之所以在镭辐射的真相曝光后,仍以镭作为科幻小说的主要元素,是因为叶菲列莫夫在当时参与了苏联铀矿的地质勘探。至于他是否想要通过这篇小说曝光苏联的铀矿,我们不得而知。吴岩认为,从一篇科幻小说中也能发现许多有关现实的材料。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科幻作家苏学军初次接触科幻是在初中时期,当时他阅读了很多中外科幻作品,至今还对《太空神曲》留有很深刻的印象。小说中描绘了很多新鲜且前卫的内容,对他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让他觉得好像自己从历史中跨越了数个文明阶段而直接进入星际大开发时代一般。

《太空神曲》这本小说讲述了三代宇航员在茫茫宇宙开拓历险的故事。其中,最吸引苏学军的是3个神秘的星球和生活在星球上的智慧生物。比如,列勒星智慧生物艾姆是一种三栖生物,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他们是海豚、是人类、是蝴蝶。在艾当诺星,那里的智慧生物建设了大量的机器工厂,可以模拟各种原生器官,以寻求长生不老。

苏学军两次阅读《太空神曲》,时间相隔30多年。他感叹道,“我们曾是仰望者、崇拜者和模仿者……中国科幻虽然仍处在行进的路上,并且远未看到尽头……但是就如国家的发展一样,中国的科幻作者和作品已经到达了与国外同行并肩行走的高度”。

该书收集了30位科幻作家对31部科幻经典的阅读心得。其中,外国经典以美、英、日科幻为主,兼及苏联和法国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国科幻对中国科幻的影响。

编辑:张英贤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