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时代,“知识就是力量”被重新定义
  • 来源:中国科普网
  • 作者:杨文志
  • 2024-04-06 11:56

知识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是通过学习、实践、研究等方式所获取的关于世界、现象、规律等方面的信息和经验。它不仅包括事实、理论、原理和技能,还涉及价值观、信仰和习俗等更广泛的内容。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人类思维和行动的指南。  “知识就是力量”可谓家喻户晓,耳听能详。在知识稀缺的传统社会,人们最高追求是“拥有知识”,然而在智力时代,这一传统知识观受到根本挑战。在智力时代,“知识就是力量”依然成立,但已被重新定义,概括起来有“四大转变”。即:知识作为共享的资产,不再稀缺,知识获取途径,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知识的特权时代正在向知识的平权时代转变;  学习知识已不再是人类的专利,人类可以学习知识,AI能更深度地学习知识,生产知识也已不再是人类的专属,人类可以创造知识,AI可以更高效率更高质量地生成新知识,  知识的人属性时代正在向知识的人机协同性时代转变;对知识价值已不再单纯追求“拥有知识”,而更加注重如何运用知识和更新知识,人们对知识的追求不再只是应考(应评)、获得考分(评分、加分)、获得文凭(职称、头衔、帽子)、获得学位(职位、地位、官位),而是为了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的赋权时代正在向知识的赋能时代转变  ;在AI加持下,隐性知识变得可访问,独特、非共识、少数的知识得到保真和包容,新开启的世界三,让人们可以在无涯的客观知识世界畅游,  知识的分科时代正在向知识的融合时代转变。 “知识就是力量”已被这个时代大大的重新定义,这需要重新审视和客观理性面对,克服我们在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中的不合时宜因素,以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文化和人力资源基础。(文章较长,全文6400字,阅读约需10分钟)  

一、知识就是力量的特权时代  

“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这句格言最初来源于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的著作《On Heresies(论异端)》(1624年)。培根认为知识的获取和运用可以使人类掌握更多的能力和影响力。这句格言在后来被广泛引用,并逐渐演变成代表知识的力量和重要性的象征。  

在传统观念中,“知识就是力量”强调的是知识的重要性和价值,即积累知识和持续学习可以让个人变得更有能力、更有影响力,并且有助于实现个人的目标和抱负。在传统社会中,知识的极端性表现在对知识的控制和限制方面。在古代社会,知识往往被视为一种特权,只有少数人拥有特定的知识,而这些知识被视为神秘且具有强大的力量。这种情况导致了知识的极端性,即知识不对所有人平等开放,而是被少数人掌握、控制和滥用。  

传统观念中的“知识就是力量”主要体现在知识的私有性、特权性、统治性、禁忌性等方面。  

1.知识的私有性。主要体现在个人或团体对知识的独占和保密上。传统上,许多知识或技能往往是家族传承或师徒相传的,这种传承方式使得知识具有了一种私有性,即只有特定的人才能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这种私有性不仅保护了知识的独特性和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知识的深入研究和传承发展。  

2.知识的特权性。主要体现在掌握知识的人往往能够因此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力。在传统社会中,受过教育、掌握知识的人通常被视为精英阶层,他们更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也更容易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取得优势地位。这种特权性使得知识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和资本。  

3.知识的统治性。主要表现在知识对于思想和行为的塑造和影响上。传统观念中,知识不仅被视为一种认识和解释世界的工具,更被看作是一种规范和指导人们行为的力量。掌握知识的人往往能够借助知识的力量来影响和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实现对社会的统治和控制。  

4.知识的禁忌性。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知识或信仰的保护和限制上。在某些传统文化或宗教中,某些知识或信仰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任何人都不得随意传播或滥用这些知识。这种禁忌性不仅维护了知识的神秘性和权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知识的滥用和误用。  

二、智力时代,“知识就是力量”图景被彻底改变  

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4次科技革命,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驱动力量,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智力时代。  

第一次科技革命:动力革命。即机器的出现,蒸汽机带来工厂的普及和生产力提高,人类开始摆脱贫困进入近代化社会,即机械力时代;  

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革命。即电气化的应用;汽车飞机的出现链接世界,电报电话的应用链接人与人,人类开始进入现代化社会,电力时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算力革命。即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电脑的普及让机器与机器之间完成信息交互和数据决策,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让人类开始进入信息化社会,即算力时代;  

第四次科技革命:智力革命。即人工智能的出现,5%的人+智能机器人就能满足全社会的物质需求,人类开始进入科技(或硅基)文明社会,即智力时代。  

该图引自:昇思MindSpore ,大模型时代,大模型如何驱动AI应用和生态,昇思MindSpore, 2023-06-12 。  

科学史学家和经济史学家告诉我们,人类目前已经出现了24种通用技术,就是广泛应用,大幅度高劳动生产力的技术。而且只有几种是文明层级的,比如说火的使用、电的使用、语言的出现、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应用,这都是文明层级。现在普遍认为这一轮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就堪比文明层级的技术。  工  业革命是人类体力的一个大解放,人工智能革命将是人类脑力的一次大解放,整个人类在知识生产、传播上将会产生一个质的飞跃,人类有了一个智能倍增器。  

在智力时代,“知识就是力量”的命题依然成立,但其图景却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其主要特点体现为:  

1.暗知识的可访问性。大语言模型通过其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能力,促使暗知识(也称隐性知识)显性化呈现。暗知识或隐性知识通常指的是那些难以用语言明确表达,但存在于个人或集体经验、直觉、判断和文化中的知识。这类知识往往难以被直接传授或学习,但却是许多领域创新和进步的关键。大语言模型通过语境理解、模式识别、知识推理、自然语言生成、交互式学习等方式,促使其隐性知识显性化,从而不仅提高了隐性知识的可访问性,还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创新。  

该图引自:喻国明、苏芳、蒋宇楼,解析生成式AI下的“涌现”现象——“新常人”传播格局下的知识生产逻辑,新闻界,2023-11-17。

2.开启客观知识的“世界三”。世界三,作为一个哲学上的概念,指的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包括思想、观念、理论、艺术作品等。这个概念是由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提出的,他认为世界一是物理世界,包括自然界和所有物理现象;世界二是心理世界,包括人类的思想、感情和意识等;而世界三则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即人类所创造的知识和文化的世界。智力时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大数据的普及,我们正迎来一个全新的“世界三”的开启——客观知识的世界。这个世界由无数的数据、信息和知识构成,它们被人类整理和分类,形成庞大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大语言模型的出现,使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索和理解这个世界,能够处理海量的文本数据,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甚至生成全新的知识和观点。它们不仅可以回答我们的问题,还能提供我们未曾设想到的新视角和解决方案。在这个新的“世界三”中,知识变得更为客观、可量化,且易于获取。  

该图引自:郭文茗,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3-10-16  。     

3.知识的深度学习与生成性。智力时代下的AI深度学习与AI生成性为知识的获取、处理和应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们不仅提高了知识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还为知识的创新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可能性。同时,这些技术的发展也对我们如何定义、获取和应用知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思考。      

AI深度学习是通过构建深层神经网络来模拟人脑的学习过程。它能够处理大量的数据,并通过逐层传递的方式,提取出数据中的特征。在知识领域,深度学习被广泛应用于文本、图像、语音等多媒体信息的处理和分析中,提高了知识获取的效率和准确性。AI的知识学习速度远超人类,例如,在处理数百万篇文档或数据点时,AI系统可能仅需要几分钟到几小时即可完成,并达到相当高的准确率。  

而AI生成性则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全新的、有创造性的内容。在知识领域,生成性AI可以产生新的文本、图像、音频等多媒体内容,丰富了知识的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在生成知识方面,AI同样具有显著的速度优势,例如,一个训练有素的AI模型可以在几秒钟内生成一篇结构完整、语义通顺的文章,或者在一分钟内生成数十张高质量的图像设计草图。  

4.知识的开放性与共享性。与传统社会知识的私有性不同,智力时代的知识更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和共享。个人可以轻松地通过网络获取各种知识资源,而不再依赖于特定的家族传承或师徒相传。这种开放性和共享性使得知识成为一种公共资源,任何人都有机会接触和学习。  

5.知识的民主化与去特权化。传统社会中,知识往往被特权阶层所垄断,成为他们维持社会地位和权力的工具。然而,在智力时代,知识的获取和学习变得更加平等和民主。无论个人的社会地位如何,只要具备学习的意愿和能力,都可以获得所需的知识。这种去特权化的趋势使得知识成为一种普遍的力量,而非特定阶层的专属。  

6.知识的创新性与实用性。  知识可以促进创新的发生,因为创新往往建立在先前的知识基础之上,人们通过积累知识、学习经验和研究成果,能够获得灵感并开展创新活动。在这种意义上,知识是创新的前提和  基础,是创新活动的推动力。同时,  创新也可以产生新的知识,创新活动本身也是知识的一种表达和延伸,通过创新实践,人们可以不断拓展现有知识的边界,促进知识的进步和发展。  智力  时代强调知识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与传统社会注重知识的传承和保守不同,智力时代更加关注知识的创新和应用。  个人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知识转化为  实际的成果和价值。  这种实用性的导向使得知识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的需求,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7.知识的多元性与包容性。在传统社会中,某些知识或信仰往往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具有禁忌性。然而,在智力时代,知识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同。人们尊重不同领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知识,鼓励多元思维的碰撞和交流。这种包容性为知识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8.个人拥有知识的局限性。智力时代,知识爆炸与快速更新,个体所拥有的知识量相较于整个知识体系显得越来越微不足道。一个人终极一生所学到的知识,AI可以在几分钟内学到。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和协作工具,人们可以跨越时空界限,共享知识、经验和创意。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使得许多传统上需要人类知识和技能的任务变得可以自动化完成。单一领域的知识往往难以解决复杂问题,而需要整合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方法。智能机器能够基本满足社会个体的知识需求,个体的知识储备已不再是决定因素,取而代之的是个体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和人性化技能,帮助个体在智力革命的时代中保持竞争力和生存能力。  

三、智力时代,知识功能作用被重新定义    

在智力时代,知识依然占据重要地位,但其功能和作用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体现为:  

1.知识的角色,已从单纯的信息储备转变为创新思维的源泉。在人工智能加持下,人们可以更容易地获取和处理大量信息,但真正的创造力、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仍然依赖于人类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深度。因此,知识的价值不再仅仅体现在其数量上,更在于其质量和应用方式。  

2.知识的类型,已从单纯的传统学科知识扩展为整合的非传统形态的知识和技能。除了传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外,跨领域的知识整合、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软技能(如沟通能力、领导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的培养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些非传统形式的知识在智力时代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3.知识的学习,获取和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在智力时代,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的生活态度。人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技术发展。因此,知识的动态性和可持续性变得尤为重要。  

4.知识的开放,共享和协作成为智力时代的重要特征。通过大型语言模型(LLM)、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平台,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各种知识、方法和工具,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这种开放式的知识共享模式有助于加速知识的传播和创新,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5.知识运用成为智力时代核心竞争力。智力时代是一个以知识运用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单纯地积累知识已经不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知识有效地运用起来,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智力时代,单纯的知识储备已经不再是衡量个体或组织竞争力的唯一标准。相反,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些知识,将其转化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真正的关键。  

-知识的运用能力直接关系到问题的解决效率。在智力时代,面临的问题往往更加复杂多变,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来共同解决。因此,仅仅拥有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知识的运用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在竞争激烈的智力时代,创新是推动个人和组织不断前进的动力。而创新不仅仅是对现有知识的重新组合,更需要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现新的规律、提出新的观点、创造新的方法。这种对知识的创造性运用,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的运用能力事关个体和组织的适应能力。在快速变化的智力时代,能否迅速适应新环境、新挑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和组织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只有那些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快速适应变化的人和组织,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四、智力时代,现行知识教育与学习须重新审视  

在智力时代,知识的定义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要求我们必须对现行的知识教育和知识学习状况,进行重新审视,并科学理性地对齐。

1.弥合知识共享与平权化的缺失。尽管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知识共享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在实际教育中,我们仍然看到知识特权的影子。许多优质教育资源依然被集中在少数学校或机构中,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这种现状阻碍了知识的平权化进程,使得部分学生无法接触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对此,教育机构和政策制定者需要更加致力于推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打破知识特权的壁垒,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

2.倡导和强化与AI的协同学习。在智力时代,AI已经成为学习和创新的重要工具。然而,现行的知识教育中,学生与AI的协同学习并未得到充分重视。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未能充分利用AI技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对此,教育工作者需要更新观念,不要过分和无限放大所谓的AI负面作用,而是要将AI技术引入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与AI协同工作的能力。同时,教育机构应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以促进AI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

3.突破现行应试教育的局限。当前的教育体系仍然过于注重应试能力,导致学生过于追求考分和文凭,而忽视了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更新。这种应试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要充分认识到应试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智力时代对人才的需求,高度重视现行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中出现的学习者“学而无用”“学而难用”“学而不好用”“有学无能”“有学无技”“有学无业”“毕业难就业”“毕业即无业”等现象和尴尬局面。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同时,评价体系也应从单一的考试成绩向多元化、全面化的方向发展。

4.消减学科壁垒与弥补知识融合不足。在现行的知识教育中,学科之间的壁垒仍然较为明显。学生往往被限制在特定的学科领域内学习,缺乏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和实践机会。对此,要充分认识到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度重视现行教育中“只解构、没建构”“解构多、建构少”“碎片学习多、系统学习少”“关注局部多、关注全局少”“知识多、方法少”“求答案多、求问题少”“求共识多、求标新立意少”等现象和不利创新人才培养的被动局面。教育工作者应打破学科壁垒,提供跨学科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鼓励学生探索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