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助推医学科普创新发展
  • 来源:中国科普网
  • 作者:曾子博 吴育珊
  • 2024-04-18 10:47

当前,全国各地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和实践。现阶段,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医学科普的广泛传播,但是也滋生了大量健康类谣言。在新时代背景下,医学科普如何传播和创新,成为行业关注的一个重要命题。

当医学热搜话题遇上新质生产力

前不久,“每多做一次CT,患癌风险增加43%”的话题登上网络热搜。

实际上,这一说法来源于2023年11月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针对22岁以下接受过CT检查的青少年,且关注的重点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在这项研究里,专家建议,“只要接受的总辐射量在安全范围内,即可视为‘安全’,基本不会对人体造成额外伤害,患者也不必过度忧虑”。

然而,并非人人都懂医学,通过查论文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不普遍,加之某些不负责任的媒体为了流量断章取义,最终导致“医学科普不靠谱”。

随着碎片化阅读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形式,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真假难辨的医疗科普信息。究其原因,其中既有专业医护工作者在医学科普中的缺位,又有背后庞大的利益链条的驱动,更有高质量医学科普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足。要促进医学科普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与传统生产力形成鲜明对比,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新时代医学科普传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动力和战略抓手,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供给需求协同发力净化传播环境

被誉为“中国医疗科普的第一人”的北京安贞医院建院老专家、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洪昭光曾说,“健康教育不是谁想做就做,而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需求”。

医学科普首先是“谈未病”,其次是传播健康知识,再次是传播就医知识,然后再“谈治病”,明确病情诊断、病后治疗、用药指导全生命周期的需求,最后“谈医学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的生死观。

目前,人工智能的应用正在由机械性赋能向创造性赋智转变。针对热搜话题,科普平台可以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关注受众在网络的阅读、评论等行为,生产、发布和传播符合目标人群特点、文化水平和阅读习惯的健康科普知识,根据受众的需求进行内容推送,以场景传播方式向需求端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供给端确保内容的科学性、信息的严谨性和权威性也很重要。然而,只有通过医务人员的“一级传播”,才能杜绝健康谣言,让网络科普更“健康”。

全国首家由院士领衔命名的“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陈孝平院士在直播间开启“护肝”小知识普及活动,嘉宾们在对应时间节点科普心脏、大脑、胃肠等方面健康知识。截至2023年底,原创网络直播节目《院士开讲:全民健康课》收看人次累计超过2.4亿。

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袁宇工作室,以引人入胜的科普标题,如“人生遇见高血压”“一生一世一首歌,倾情问压,欲说还休?”等引发受众对高血压话题的关注,讲述心脏自救时要掌握的医学知识。健康和医学科普专家的加入,净化了健康科普知识传播环境。

目前,众多平台纷纷在健康科普产业和领域发力,特别是重点赛道短视频和中视频领域,借助VR、AR、MR等新技术,增强科普参与互动体验功能,获得更好的科普效果。

随着大模型Sora的诞生,其“视觉化”“故事化”和“场景化”的特点可充分满足受众喜好,实现科普理念、科普内容、传播方式、运行和运营机制等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科普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插上“数字之翼”的医学科普传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作者曾子博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硕士研究生、吴育珊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主任)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