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皮鞋、狍头帽、桦皮船……

“三皮文化”展亮相国家自然博物馆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张一涵 吴亦凡
  • 2024-04-19 09:52

独具匠心的鱼皮鞋、可可爱爱的狍头帽、轻巧精致的桦皮船……“皮韵流风——黑龙江鱼皮兽皮树皮历史文化展”目前正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展出,一件件精美的展品向观众讲述北方渔猎文化的瑰宝——“三皮文化”。展览由国家自然博物馆与黑龙江省博物馆联合举办,展期至2024年9月22日。

“三皮文化”是我国赫哲、鄂伦春等北方少数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以鱼皮、兽皮和桦树皮为材料,创造出的丰富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渔猎文明的代表之一。

赫哲族人用鱼皮做衣物

赫哲族人常年聚居于三江平原,这里夏季短暂,冬季漫长而寒冷。赫哲族人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了独特的鱼皮文化。

追溯历史,《山海经》曾对鱼皮文化有过记载:“玄股之国,在其(黑齿)北;其为人衣鱼食鸥”,勾勒出古人以鱼皮为衣、以海鸥为食的生活场景。

三江地区的鱼类皮质较大,具有较好的韧性和保暖性。除食用外,赫哲族人还尝试用鱼皮制作衣服、鞋帽。

选鱼皮、剥鱼皮、阴干、涂浆、鞣制、剪裁……用鱼皮制作衣物工序复杂。展柜中展出了一双“鱼皮鞋”,俗称“鱼皮乌拉”,是冬用靴,主要采用怀头、哲罗、细鳞等优质鱼皮精心制作而成,分身、脸、靿(yào)三部分。这种鞋不仅外观别致,还轻巧灵活、防滑保暖。赫哲族人冬季狩猎时,在鞋内絮上乌拉草,外用鱼皮绑腿裹紧系牢,便可穿越风雪,征服严寒。

鄂伦春族人酷爱兽皮制品

在东北的大兴安岭地区居住着鄂伦春族人,他们曾在这片森林中世代游猎,捕获鹿、狍、獐、犴等野生动物,“食肉衣皮”。如今,展厅内一件件精美的兽皮制品见证了这个民族昔日的野性。

展品中,看起来毛茸茸的“狍头帽”受到观众的围观。这是一种用秋季狍子的头皮制作而成的帽子,是鄂伦春族原始艺术的遗留,因外形与狍子原形保持一致,故被称为“狍头帽”。

狍头帽集保暖、伪装、装饰三大功能于一体。鄂伦春族人外出狩猎时戴上狍头帽,可抵御-40℃的寒冷。狍头帽还能起到伪装作用,猎人们穿上狍皮衣,戴上狍头帽,穿上狍腿靴,走路时悄无声息,可以迷惑野兽,增加狩猎的成功率。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装饰品和鄂伦春族的民族标志。

渔猎民族创造了桦树皮文化

我国东北的森林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山脉,这里桦树资源尤为丰富,桦树皮质地柔软有韧性、不易透水和腐烂,且易加工。生活在这片区域的少数民族以渔猎为生,他们巧妙地将桦树皮制成日常生活用品,使其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令观众叹为观止。

其中,桦皮船颇具代表性。在展厅,有一艘长约6米的桦皮船,两端尖细微翘,呈柳叶形,线条流畅,造型优美。它采用纯天然的桦树皮经手工制作而成,由船、船桨、小鱼篓三部分组成,以樟松木为骨架,外包桦皮,缝隙处涂抹松油,既坚固又防水。桦皮船小巧轻盈,无论是在江河湖海中捕鱼,还是在森林草原上狩猎,它都是北方渔猎民族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此外,桦皮箱是最能诠释北方渔猎民族桦皮刻画艺术的典型器物。这种箱子用桦树皮精细缝制而成,拥有子母口盖设计,外部刻有细致的花纹图案,箱上刻画繁复多样的精美纹饰,常作为女子出嫁时的嫁妆,象征着美好与祝福。

(作者均系国家自然博物馆信息传播部宣传专员)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