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关村中学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嘉木英才培养创新学院”
  • 来源:中国科普网
  • 作者:
  • 2024-04-19 18:34

在科技强国的战略背景下,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4月19日,地处海淀科创重镇的北京市中关村中学新成立的“嘉木英才培养创新学院”正式揭牌亮相。此举将进一步整合中国科学院国家级科技教育资源,实现大中贯通、共同培育中国科学院特色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作为北京市科技后备人才早培基地和全国创造教育的重点基地,今年年初,中关村中学正式获评海淀区首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荣誉称号。

“打造国内一流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平台”

2014年,学校加挂“中国科学院中关村学校”校牌,2015年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合作开办高中“国科大科学实验班”,形成“科教协同,共育英才”的创新办学机制。2024年初,中关村中学入围海淀区首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

新成立的“嘉木英才培养创新学院”将全面借力中国科学院各科研院所科技教育资源,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青少年科学教育研究基地、海淀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积极推进青少年科技创新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旨在打造国内一流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平台,为国家培育和储备一批学科基础扎实、创新能力突出的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

创新学院启动仪式上,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董纪昌表示,“嘉木创新学院”的成立,不仅是中学和大学深度合作的成果,更是基础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发展的里程碑。相信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各科研院所持续助力、协同、共建下,创新学院必将打造成国内一流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平台,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科技创新的栋梁之才。

四大分院基础课程将于9月正式实施

中关村中学校长苏纾介绍,嘉木创新学院包括三个校区、四个中心、四大分院、一个青少年创新俱乐部、四类导师、五种学习方式,以三年为一个周期,致力建设中关村教育集团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体系。

嘉木创新学院新任院长刘运宸在解读工作方案中说道:创新学院将围绕中关村中学科技特色发展需求,组织知名科学家、学校学科教研组和知名学科教研员等课程研究人员,系统开展科学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与研究工作。构建中关村中学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包括青少年科技创新俱乐部、特色学科分院、创新实验班、创新实践基地和创新研学基地等创新载体的建设工作。同时,负责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发掘、培育、跟踪、辅导和测评,实现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全周期管理和服务工作。

据介绍,该学院四大分院的基础课程将于今年9月正式实施开课。中关村中学教育集团的创新俱乐部则以英才学院为基础,其培养对象覆盖包括集团内小学、初中的嘉木“春分”行动和全部高中实验班及部分普通班的所有学生,旨在提升广大中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其思维的成长和创新意识。

在当天的揭牌启动仪式上,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董纪昌受聘为北京市中关村中学科学教育总顾问、嘉木英才培养创新学院名誉院长,包括唐亚林、杨槐馨、赵晓光等中科院博导或研究员被聘请为学校创新学院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物理科学和人文科学四大领域课程教学的国科大首席科学家。

“构建学校大科学教育的新格局”

作为国内首家挂牌“国科大科学实验班”的中学,中关村中学是一所拥有科学教育厚重底蕴的学校。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副局长李强指出,中关村中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蕴含着科学的基因,中科院与中关村中学历史渊源深厚,学院的成立是对科技教育的一次重大探索和提升,中科院行政管理局将全力支持学校的建设发展,为北京市中关村中学的科学教育注入更多的助力。

2015年起,历经近十年,中关村中学在国科大给予的大力支持和专业引领下,学校采取与中国科学院各院所联合培养的机制,为敢创新、能创新的学生搭建成长平台,依托北京市“英才计划”“翱翔计划”组建高端项目研学小组;依托中科院大学建立“国科大科学实验班”,共同探索科学实践教育,致力培养科技后备及创新型人才。十年中,近千名高中生在“双导师”、“跨学科”、“项目式”创新学习方式中享受了定制课程。学生们通过科研小课题的学习实践和团队合作,获得100多项国家级、市区级科技创新奖项。

当天到会的海淀区教委副主任唐建东谈到,海淀区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上得天独厚、优势突出,中关村中学在科学教育领域拥有丰厚的实践经验和示范性。嘉木英才培养创新学院的成立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希望同学们在大中携手、双导师的引领和创新教育方式的加持下,得到真正的成长和发展,把自己未来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坚定的接班人和未来国家卓越的建设者。

嘉木树庭,芳草如积。今天,伴随嘉木创新学院的成立,中关村中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平台。嘉木英才创新学院的成立是中学与大学、科研院所共同协作、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教育、形成实践研究共同体、在人才培养机制上的一次创新和赋能。正如苏纾校长所说,全面落实“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致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构建学校大科学教育的新格局,强化科学教育、拨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校主阵地的作用,“嘉木创新”在行动。

编辑:毛梦囡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