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记者王文洁
用兽医专业知识为养猪户排忧解难、把“流动科技馆”科普课堂搬进山区学校、在自然保护区内科普生态保护知识……科技志愿服务有多种“样式”,大学生科技志愿者是其中一抹亮丽耀眼的色彩。
5月25日,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的“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交流会上,来自10所高校院所的科技志愿者分享了经验与成果。
“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资助项目由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于2022年设立,面向高校院所、科技场馆等单位,对有创新、有特色的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优秀项目给予资助支持。
交流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用专业知识守护1万头生猪健康
“我们的志愿者每天跟猪打交道,被养猪户亲切地称为‘猪医生’。”交流会上,扬州大学兽医学院青年教师刘鹏刚第一个发言,他分享了他带领的“青禾兽医”科技乡村志愿服务队用专业知识为养猪户排忧解难的项目经历。
刘鹏刚介绍说,“青禾兽医”志愿服务队是一支专注猪疾病检测及健康管理的专业团队,由扬州大学兽医学院师生组建,依托该学院专业支撑,开展科技乡村志愿服务。目前,该团队已建立生猪疫病“一站式”精准防控志愿服务体系,借助手机APP与疾病数据库,可实时监控生猪重大疫病和烈性传染病。对于流行病防控,该团队也有一套办法:根据最新生猪疫病流行特点,培训养猪基地技术员,并指导制定疫苗接种免疫程序,结合日常常见疾病和新发疫病的科普讲座,每年为10000多头生猪健康保驾护航。
用科普点亮山里娃的科学梦
陕西省商洛市地处秦岭南麓,对于该地区大多数偏远山区孩子而言,奥妙无穷的科学实验曾经只出现在课本或电视上。商洛学院“流动科技馆”项目,打通了山区学校科学教育的 “最后一公里”,点亮了山里娃的科学梦。机器人、航模飞机、科普讲解、科学展演……科技志愿者把“流动科技馆”科普课堂搬进了山区学校。制作水火箭、参观航模展览、体验科普仪器……科技志愿者“手把手”教他们参与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逐渐地,好奇心与探索欲被激起了,科学的种子被种在了心里,孩子们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用科学的方式解决问题。
除了把科普教育带进大山,2022年起,“流动科技馆”还把孩子们带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自然课堂。
该团队依托秦岭丰富自然资源优势,开展自然科普研学,带领学生在湿地考察鸟类生活习性、到龙山公园观察地质地貌、去秦岭深处收集动物标本……大自然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他们在旅行中探索自然的奥秘。
“自2016年‘流动科技馆’项目组建以来,8届大学生科技志愿者持续接力为山里娃开展科普教育。每年参与的科技志愿者有260人,分为20个小分队,为山区学生提供人工智能、生态自然、魔法科学等20个种类的科学教育。”商洛学院科技志愿服务项目代表程敏向科普时报记者介绍说。
此外,天津师范大学科技志愿者面向老少边穷地区的青少年开展远程科普教育;鼎湖山保护区的科技志愿者是连接保护区和公众的桥梁,通过为公众开展自然教育,提升他们的自然保护意识……
交流会上,志愿者们探讨着科技志愿服务的更多样式。不同的项目都在践行着“研必以报效国家为己任,学必以服务人民为荣光”的科技志愿服务精神,这是他们不竭动力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