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堃
如果说森林是地球的肺,湿地是地球的肾,那么草原就是地球的皮肤。在整个地球上,草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20%,而我国更是草原大国。2019年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现有草原2.65亿公顷(约合40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7.6%,这在全世界草原面积中也名列前茅。
1985年6月18日,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第一部《草原法》,从此我国的草原保护利用走上了有法可依的轨道。为了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唤醒全国人民保护草原、建设草原的意识,中国草学会发起并联合全国人大农委、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倡议将每年的6月18日设立为“草原保护日”。每到这一天,全国的草原管理部门、草原牧区地方政府和科研院校,都会举行形式多样的纪念宣传活动。多年来,“草原保护日”活动不仅在我国草原保护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已成为了草原牧区的一个重要节日。
作为一个十分独特的陆地生态系统,草原具有多重功能。其一,草原是广大牧民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是他们衣食住行的基本来源;其二,草原具有保护土壤、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作用,是横亘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一道天然屏障和绿色长城;其三,草原是重要的生物基因库,生活在我国草原上的一万多种野生动、植物,是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重要保证;此外,它还是草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地球得上了“皮肤病”。在我国,90%的草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还引发了沙尘暴、水土流失等严峻的生态问题。虽然通过围栏禁牧等措施,草原生态的恶化现象得到了初步遏制,但尚未完全扭转。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作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提出著名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并出台了一系列与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相关的政策文件。《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到2025年,草原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基本建立,草畜矛盾明显缓解,草原退化趋势得到根本遏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57%左右。为完成这一目标,科技的力量必不可少。我国科研人员一直都在为此努力,例如选育抗旱增产的新草种、研发先进高效的种植技术和设备等。
对于草原生态保护,我们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建设。草业包括植物生产、草产品加工利用、家畜生产及畜产品销售等环节,每一个环节的科技赋能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成果,有利于解决草畜矛盾这一草原生态保护面临的巨大挑战。比如,大力发展人工草地建设,通过种养结合发展草牧业,不仅可以对保护草原起到根本性的作用,而且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倍增。
同时,现代社会中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大幅变化,对肉、蛋、奶的需求飙升,这也对饲草的质量、产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也要通过科普让大众知道草的重要性,树立“藏粮于草”的大食物观。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草学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