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野到公园 黑色煤炭踏上“生态+”之旅
  • 来源:中国科普网
  • 作者:胡利娟
  • 2024-09-04 11:00

科普时报记者胡利娟

近日,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财政部等七部门发布通知,要求加快矿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目前,我国累计建成1000多家国家级绿色矿山。

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讲好美丽中国故事,8月29日至31日,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组织开展的“生态文明实践行”采风活动,首站走进国能准能集团。漫步于复垦后的生态公园,绿树成荫、花香袭人,处处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作为矿产资源大区,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重要能源资源基地,煤炭、稀土等21种重要矿产保有资源量居全国首位。尤其是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的国能准能集团,历经40多年,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索出一条“采矿愚公移山、复垦绿水青山、转型金山银山”的绿色矿山生态建设之路,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准能矿山原始地貌像一把撑开的伞,每当降雨,水土便由‘伞顶’向四周流失,地表被冲刷得支离破碎,生态极其脆弱。”准能集团生态环境保护部副主任王瑜介绍说,准能集团在煤炭开采过程中,通过抬高路面、设置围梗将雨水均匀留在回填区。为了阻止地表水下渗,我们将地表土改造成下层阻渗、中层蓄水、上层保水的“海绵”式土壤结构,进而形成浅滩、湿地、深水区等,以环境的多样性支撑生物的多样化。同时,还在回填区种植苜蓿等“先锋牧草”固氮养地,提高土壤产出能力,后续又筛选、引种、驯化地被植物,开展高标准设计,推进实施农牧林果等矿区绿色生态工程和文旅产业。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破解了黄土高原半干旱荒漠地区大型煤炭基地开发与保护协同推进的重大技术难题,‘矿区生态修复案例’入选世界经济论坛报告。”王瑜称,目前,矿区生态系统呈现良性循环。

据统计,截至2023年,准能集团累计投入28.81亿元,完成绿化面积9.85万亩,种植各类乔灌木7631万株,矿区复垦率达到100%,植被覆盖率和水土流失控制率均达80%以上,区域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植物品种超过240种,几十种野生动物在矿区栖息。

活动期间,采风团成员在露天印象展览馆,了解了准能集团发展历程、现代化露天煤矿开采工艺,以及大型矿用设备使用情况;在“双百”基地观摩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主题广场、党员教育实践基地、红色文化教育景观带、生物多样性公园,感受了红与绿交融的美丽矿山;在矿山废旧设备利用的工业主题艺术装置区,寻找这些装置的前世今生;在生产指挥平台,详细询问智能矿山的建设情况。

最让采风团成员兴奋的是,有机会登上7.2米高的5G无人驾驶卡车,亲身感受国内最大吨位无人驾驶矿用卡车的庞大与高科技;在望舒果区的量蕴农业果园,苹果、梨丰收在望,霞多丽、黑比诺葡萄挂满藤条,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的新品种“大卫嘎啦”苹果,味美多汁。

从“十山九秃”到“林海苍茫”,如今的准能集团矿区,鸟语花香,沁人心脾。曾经生态极度脆弱的“鸡爪子山”上遍插“绿羽”,还探索、集成和发展了“生态+农业、牧业、林果、文旅、研学”等多元产业模式,使“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其已获批内蒙古自治区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全国煤炭行业红色教育示范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全年接待参观突破12万人次,为当地创造经济收益达2亿元。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准能集团不是个例。不仅在内蒙古,在我国其他地方,随着绿色矿山建设的不断深入,宜草则草,宜林则林,结合科学种养提高植被覆盖率,块块“斑秃”正逐渐变回片片“绿毯”,以“绿”为底的矿山建设将成常态。

“生态文明实践行”活动旨在生动展示各地生态文明建设伟大成就,彰显美丽中国的蓬勃生机与活力,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