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门一角
前往山东济南灵岩寺,就为看宋代彩塑和千年古树。
说实话,我更偏爱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欣赏寺内神奇的青檀树、古柏树和榕树。但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灵岩寺的罗汉像彩塑不仅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文化传承上也功不可没。
地处泰山西北的灵岩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至唐代达到鼎盛。唐玄奘曾住在寺内翻译经文,唐高宗以来的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也多到寺内参拜。灵岩寺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南京栖霞寺、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当阳玉泉寺并称天下“四大名刹”。因此,灵岩寺1982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迈入神圣的千佛殿,一尊尊罗汉像泥塑令人震撼。40尊罗汉像环坐于殿内壁坛上,其中29尊为释迦牟尼弟子、印度高僧,像达摩初祖、鸠摩罗什等,11尊为中国高僧,如慧远、慧可、慧崇,以及灵岩寺历任住持等。据碑记等推断,罗汉像初为32尊,大致塑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元致和元年(1328年)曾加妆塑。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重修千佛殿,约于此时,增塑8尊罗汉。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最后一次妆銮。塑像通高1.60米左右,注重人物性格和精神状态的刻画,长方脸,高鼻梁,轮廓清晰,衣纹刚劲,极富质感。
著名学者梁启超来看了,亲笔写下了碑碣“海内第一名塑”;美术大师刘海粟来看了,也挥毫写下了“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来到后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辟支塔,始建于唐代,重建于宋代。我国现存的唐塔已是凤毛麟角,辟支塔就算是宋塔,也弥足珍贵。然而,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寺内古树,比如般舟殿前的古银杏,有意思的不是树龄,而是树分3株,从佛教角度来说,一炷香就是3支,寺前3株一丛香,郁郁葱葱逾千年,这是巧合?
还有辟支塔右侧的多棵古树,树根盘根错节,或根抱石,或根包砖,我注意到树根的一面如刀削斧劈,可以推测这树是从石壁或围墙中长出来的,后来石墙、砖墙倒了,拆了,就形成了如此奇观。从而也可看出树的生命力之顽强、之旺盛。我曾见过鲁南山区青檀树发达的根系,在峭壁、在顽石缝里艰难伸展后形成的树根奇观,如果我没有猜错,与辟支塔相映成趣的应该也是青檀树。最抢眼的还是御书阁前台基上的一棵青檀树,至今长在石墙顶上,根扎石缝里,倔强峥嵘,就像顶着凤冠,疑是欲飞升,催发诗人灵感,抓着摄影家眼球。
值得庆幸的是,灵岩寺的僧人很有审美眼光,没有把这些既不挺拔伟岸,又不亭亭玉立,也不树冠如盖的青檀砍伐了。僧人们见我看得认真,就热情地指着树坛的3棵树说:这是有名的“柏柿如意”。上前一看,果然奇特,一棵千年以上的古柏,其主干略微倾向一侧,而顶端浓密的叶子,远看恰似一柄巨大的如意,柏树两侧有两棵柿子树,相依相偎,互敬互爱。为讨个好口彩,故而喻其为“百事如意”。听了僧人介绍,原来它又叫“事事(柿柿)如意”,这正迎合了寻常百姓、普通香客趋吉避凶的心理,瞧那柏树与柿树主干上,都缠满了祈福的红布条。
天色渐晚,我不得不告别。此时的寺庙内,颇有点马致远笔下“枯藤老树昏鸦”的意境,暮鼓青灯,香火黯然于晚霞,喧闹渐归于寂静。我站在残碑断石边,瞧着破墙残垣、古树、塔,想象它们当年的繁华与红火。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