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艳文(民进中央出版和传媒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期刊年鉴》杂志社原常务副社长兼主编)
2024年可以说是科普期刊内容升级与强化的一年,越来越多的少儿科普期刊优化自身定位。目前市场的科普期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面向青少年的新科普,如《问天少年》《传奇天下·好奇号》等,它们以全新的视角重构了科学知识,满足了家庭对科学教育的需求。另一类是面向成年人的科普,如《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航空知识》杂志等。
从科普期刊本身来看,一本优秀的青少年科普期刊应该具备一些显著特征。我认为大致有10个方向。
一是主题。如《科学家》(少年)便以生命科学方向为主题;《问天少年》关注航空航天领域,以及前沿的科技创新等;《环球科学·万物》则更注重通识教育。
二是趣味。科普期刊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载体。从传播的角度看,激发读者科学兴趣应该是科普期刊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如果期刊内容和服务不能激发读者的科学兴趣,读者不接触、不阅读、不购买,后续的影响是不成立的。
三是图解。《问天少年》《科学家》(少年)等少儿科普期刊都大量采用图解式呈现方式,将复杂的科学知识以直观易懂的形式呈现出来。
四是创意。少儿科普期刊不断丰富编辑手法,如采用“数据新闻”,将科普知识以数据形式呈现;“知识问答”,将科普内容做成问答形式,不断强化知识点。
五是互动。在少儿科普期刊中嵌入小实验,鼓励孩子们参与进来,而不只是被动接受。
六是视觉。优秀青少年科普期刊的封面突破了装饰画的传统形式,将其作为内容的有机整体。
七是融媒。许多科普期刊使用了VR、AR、视频、音频等多种新媒体形式,如《科学家》(少年)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星辰猴”可以回答小读者的提问,随着使用越来越多,“星辰猴”将为每位读者建立一个“小型知识库”,提升读者阅读体验。
八是新闻。少年儿童在社交媒体以及各种新闻中会了解到相关的新闻热点,但可能并未完全了解词义,少儿科普期刊的选题贴近新闻点展开并深挖,能够达到较好效果。
九是具象。《科学家》(少年)正在孵化一个名为星辰猴的IP,是一个富有科技感的卡通小猴子形象。《问天少年》《环球科学·万物》等也有相应的IP形象。
十是延展。通过举办研学活动和研发文创产品,少儿科普期刊不断丰富盈利模式和拓展出版文化边界。
当前,纸媒的下滑对于科普期刊市场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我认为科普期刊的定位应该逐渐转向科学教育。版权引进的内容往往融合了西方的教育理念,以启发式教育为核心,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这点值得我们学习。对于八九岁的儿童而言,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前瞻性的视野和丰富的信息,因此少儿科普期刊需要构建一个生态系统,不仅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孩子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另外,少儿科普期刊想要走得更远,需要进行商业模式和内容理念的创新,在内容里留下“伏笔”,会对期刊的帮助很大。例如,《传奇天下·好奇号》随刊附赠了植物盒子,记录种子的成长过程,并将其巧妙融入期刊内容中。
近年来,随着直播的兴起,一些少儿科普期刊也在尝试利用这种新形式进行传播。在新型发行模式和推广模式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仍须保持冷静与审慎,虽然直播带货等新型销售方式在短期内可能为少儿科普期刊带来可观的销量,但这种非理性的消费热潮往往难以持续。因此,我认为,科普期刊还要融入科学教育生态当中去,特别是针对青少年这一群体,结合政策红利和教育部的科学教育理念,探索平台化服务、与研学结合等更为持久的发展方式。
未来,小而美的定位,或许将成为少儿科普期刊的新方向。服务于特定的目标受众,并围绕他们的需求进行产品开发,使得科普期刊不一定需要“大众化”才能成功,而是通过打造忠实的“小而美”的读者群来获得长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