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记者 史诗
潜在污染土地治理进程与安全再利用蕴含了哪些黑科技?究竟是什么方法让污水为城市降碳减污带来源源不断的活水?
2024年10月20日,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北科院)迎来建院40周年纪念日。作为首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40年来,北科院及其所属单位积极推动城市环境改善,助力打造宜居城市,让百姓住得安心。
北科院资源环境研究所积极探索新手段、新模式,不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在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上综合施策,持续打好净、土碧水保卫战。
帮“毒地”去污
优美生态环境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拉高环境“颜值”,源头治污为要。
在北京南三环赵公口的东南方向,著名的北京宋家庄交通枢纽,地铁5号线的终点站宋家庄就在这里。这里人流如织,现代化住宅小区、购物中心拔地而起。
多年前,这里曾是北京南郊化工集中区,周边化工厂、皮革厂、油漆厂和农药厂生产历史长且存在交叉影响,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情况复杂。“我们从2005年北京夏奥会筹建开始就率先参与到北京城市更新的工作中,陆续开展了原北京化工三厂、北京红狮涂料厂、北京焦化厂等典型重点工业遗留土地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调查、风险评价和修复治理等工作,推动这些潜在污染土地治理进程与安全再利用,显著提升城市更新效率。”北科院资源环境研究所土壤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培中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李培中介绍,一方面,技术人员将严重受污染的土壤装入封闭卡车,运至环保公司在水泥窑中进行焚烧。有害化学物质在高温下分解为无害气体,剩余固体作为水泥添加料被再次利用。另一方面,受有机物污染较轻的土壤进行隔离填埋或采取其他手段进行治理。
此外,2019至2020年,北科院资源环境研究所还参与了北京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重点工业区域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试点研究。为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供科学依据,为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全面技术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北科院资源环境研究所参与实施的《北辛安棚户区改造场地调查及修复环境监理》项目,对我国工业城市加快重污染产业的搬迁转产、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具有示范意义。
让污水变清
2023年,北京再生水利用量已达到12.77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再生水已成为北京稳定可靠的“第二水源”。用尖端技术施展污/废水治理的“魔法”,北科院资源环境研究所进行了有效实践。
对于水污染控制技术来说,在20世纪80至90年代,人们关注的还是污染物达标排放,污/废水经过生化处理基本可达到当时的排放标准。
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管理要求的逐步提高,单纯的污染物达标排放早已不能满足当今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污/废水水量大且稳定,是重要的非常规淡水资源。随着污/废水回用需求的兴起,膜技术在污/废水再生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但是在2010年以前,其核心技术基本都掌握在国外大型企业手中。“为了解决卡脖子问题,我们积极投入科研力量,研发了一系列膜污染控制技术及耐污染的超滤膜、纳滤膜等膜材料。”北科院资源环境研究所水资源研发中心副主任何灿说,团队还开发了重金属废水资源化治理技术,形成了污/废水膜法高品质再生成套技术,降低处理成本,并应用于污/废水的再生利用和有价资源的回收,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为了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效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北科院资环所积极推进水系统集成共性技术方法和标准的研究,牵头制订了我国第一个水系统集成标准《工业企业水系统集成优化导则》,使我国工业节水事业迈上新的里程。这项技术通过优化水系统配置,实现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污水最小化排放。在工业水系统中,水系统集成技术如同一位精打细算的“管家”,通过精准调控和智能管理,确保每一滴水都能发挥最大的价值。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显著提高了工业用水的效率,更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污染物高效减排奠定了坚实基础。
助环保标准颁布
生态环境标准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近年来,北科院资源环境研究所牵头或参与起草的各级各类生态环境标准,已有128项颁布实施。其中,国家标准28项、地方标准24项、行业标准49项、团体标准27项。“相关生态环境标准已成为控制污染减排、防范环境风险、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北科院资源环境研究所环境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晓峰说。
电池行业是铅等重金属消耗和排放重点行业,生态环境标准对于我国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北科院资源环境研究所承担《电池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0484-2013)《电池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铅蓄电池生产及再生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境保护部 公告 2016年 第82号)《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 电池工业》(HJ 967-2018)《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 电池工业》(HJ 1204-2021)等系列标准研制工作。
在标准指挥棒的指引下,国家通过对电池工业进行集中整顿、加速行业整合、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工艺装备、强化环境管理等工作,在电池产量、主营业务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的情况下,实现行业污染物排放大幅度削减。“以铅蓄电池行业为例,铅蓄电池企业从2009年前后的1972家减少至2024年的384家,产业结构得以优化,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技术水平快速提升,电池行业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