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已成为未成年人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社交娱乐的重要工具。然而,手机沉迷问题日益突出,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如何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已成为家长、学校、企业乃至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手机是未成年人的重要工具,合理使用是必修课
共青团中央发布的《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报告》显示,91.3%的未成年人通过手机上网,远超其他终端设备。63.3%的未成年人拥有属于自己的手机,这一比例较2021年提升了2.4个百分点。
面对这一趋势,我们需要正视手机优质工具的作用,它是孩子学习、探索世界的重要窗口。无论是在线课程、阅读电子书,还是使用AI辅助学习,手机都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如今,许多学校已将手机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家长和各方也需要改变传统观念,帮助孩子学会与手机“共处”,而非一味禁止。
家长是孩子手机使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陪伴与引导并重才能有效解决沉迷问题。单纯的禁止或没收往往容易引发冲突,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家长应学习如何使用手机厂商提供的防沉迷工具,如时间管理、应用限制、夜间禁用等功能。
同时,家长还应树立良好榜样,减少在孩子面前长时间使用手机的情况。家长的“高质量陪伴时段”对于孩子也十分重要。家长需要每天固定时间,与孩子共读书籍、进行户外运动、共同参与家务,让孩子感受到现实世界的乐趣,从而降低对手机的依赖。
防沉迷工具仍存在问题,效果大打折扣
未成年人手机依赖逐渐成为社会问题。由于缺乏手机管理工具,家庭、校园内因未成年人手机使用造成的极端事件频繁发生。一些家长和老师没收未成年人手机造成肢体冲突,或者孩子发生自残行为。除了极端个案,长期沉迷手机还会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研究表明,过度使用电子屏幕会导致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社交能力下降,甚至影响心理健康。面对这一问题,各大App和手机厂商频频推出防沉迷工具,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使得防沉迷效果大打折扣。
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可以限制观看时长和内容。但中小型APP的防沉迷措施仍存在漏洞。比如,大多沉迷系统基于用户自主设置,孩子可以通过修改系统时间、更换设备、卸载重装、创建新账户等方式绕过限制。各APP防沉迷措施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管理,缺乏统一的防沉迷机制,不同APP的管理规则不一致,导致家长难以有效监督。
值得注意的是,防沉迷工具仅对单个APP进行规制,而未对整部手机进行管理,仍然是治标不治本。对此,2024年11月15日网信办发布的《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指出(以下简称《指南》):手机和App厂商应形成合力,共同参与未成年人防沉迷的模式建设。
但是,手机制造厂商宣传不足,许多家长不了解手机自带的防沉迷功能,导致防沉迷工具未能真正发挥作用,或者即使知道,也因操作复杂而未能有效使用。比如许多手机的未成年人模式隐藏较深,家长需要进入多个设置页面才能找到。
各方共担责任,共建防沉迷安全屏障
手机是未成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沉迷问题不容忽视。除了家长,学校、企业、政府等各方也同样可以携手努力,为未成年人构建完善的防沉迷安全屏障。
学校层面可以加强数字素养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比如,增设信息技术课程,带领学生了解如何健康使用电子产品,教授学生合理安排手机使用时间,避免过度依赖。同时,学校可以与家长联动,通过家长会、讲座等方式,普及手机防沉迷知识,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
从手机厂商的角度看,目前主流手机品牌均已推出未成年人模式,涵盖使用时间限制、内容过滤、消费限制等功能。然而,由于宣传力度不足,许多家长并不了解这些工具的存在,也不会使用。因此,手机厂商需要加大推广力度,在产品说明、购买指导、系统设置中加入更加显眼的未成年人模式入口,并提供简洁易懂的使用教程。
针对各大APP的防沉迷模式“各自为战”的问题,手机厂商与APP开发商应加强合作,确保防沉迷模式能够覆盖更多应用,从根本上减少漏洞;优化技术手段,采用生物识别、远程管理等方式,提高家长对孩子手机使用的监管能力。
政府部门可以利用DeepSeek等先进的人工智能工具强大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供更精准的对策。同时推动进校宣传活动,让更多家长、教师和学生了解如何科学使用手机。此外,社会组织、教育专家、媒体等也应积极参与,推动未成年人防沉迷工作的普及与优化。
(作者为社科院新闻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