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苏醒,一道道缀满星光的浪潮,节奏舒缓地拍打着不远处的海岸。东方的大海微微泛红,将漂泊的云、轻柔的波,渐渐染成沉醉而旖旎的光影。
在海滩前那片绿色灌木丛的泥泞湿地里,我和数千万同伴静候了三天三夜。
我是一名小小的AI士兵,属于人工智能军团的地面微型特种部队——“蚂蚁兵团”。我的外形就如同一只顶着大脑壳的小蚂蚁,有6条关节灵活的长腿,以及头顶上轻轻摇晃的两根纤巧触角。事实上,我比人们见过的任何蚂蚁都要强大。
如今,基于纳米技术的微型武器广泛应用于战场,开启了纳米AI的微观战争纪元。“纳米士兵”虽然体积微小,甚至肉眼都看不见,但因数量庞大、低耗能和高隐蔽性,几乎无坚不摧——在无声无息中,破坏敌军的电子设备、机械装置,乃至飞机、车辆、船只、枪炮等目标。
雾气迷蒙的海平线上,初生的太阳像一抹破壳而出的嫩红生命,又似水彩画家灵光一闪的美妙意境。我在极其敏锐的传感视界里,真切地感受它上升移动。尽管缓慢,却也急迫,直到它化身成漫天的光明。
此刻,茫茫的海面上,敌方航母舰队来了,仿佛一片黑云。
很快,在我身后数百米外,我方围绕长长海岸线构建的防御阵地,升腾起滚滚浓烟。那些以堑壕、地堡、混凝土高墙筑成的多边棱式坚固城防体系,遭到从航母起飞的成群轰炸机、歼击机、无人机的狂轰滥炸。
一场激烈的空战在我们头顶持续进行,无数架各种型号的战机嘶鸣着、盘旋着、俯冲着、燃烧着……它们骤然爆发的一团团黑烟和烈火,将蔚蓝色的天空染成一幅血与火的浩荡画卷。
更危急时刻,接踵而至。敌方成建制的AI重兵军团,从庞大航母和巨大巡洋舰的后舱跃入浪涛,抢先渡海。这些武装到牙齿的机械战甲,是全新一代水陆两栖人工智能。它们依靠水下自动力系统,像深黑色的沙丁鱼群一般,向岸边迅速游来,又密密麻麻地爬上海岸。
很快,那些外形宛如一头头“长臂黑猿”的机甲战士,从左右两翼迅速冲过沙滩。我清晰地看见,它们每一个都高大威猛,壮硕的双腿交替跳跃着,速度越来越快。一旦敌人的机甲兵团冲破城防,进入市区,一切将不可想象。
我们的任务终于来了。数千万“蚂蚁兵团”,组成一道庞大阵列。
战场硝烟中,我轻轻展开背后那对薄如蝉翼的碳纳米“翅膀”,迎风飞翔。在我的周围,无数震颤着轻灵羽翼的同伴也在乘风而起,为绿意盎然的海滩丛林,抹上一片迷幻的光影。
一头“黑猿”向我迎面撞来,它表情僵硬的面孔上,一对传感器瞳孔里射出血红色的幽光,狰狞可怕。我毫不畏惧,立刻伸展带有仿生吸盘的柔韧腿脚,牢牢附在它光滑而冷硬的碳钢脸庞上。
此刻,“黑猿”飞奔在松软泥地里,令我的身体不时剧烈晃动。瞅准机会,我熟练地将腹部储备器里的强腐蚀性酸液,喷射在它突兀的颧骨上。战友“毛毛”和“萌萌”来帮忙了,自从加入AI兵团,我们三个就始终在一起。
很快,又有七八个蚂蚁伙伴赶来,加入我们喷强酸的“战队”。“黑猿”脸上的银色碳钢板在不断融化,黑乎乎的孔洞越扩越大。终于,我们十几名小小战士顺着洞壁,蜂拥进入“黑猿”的体内。大家纷纷张大石墨烯利刃嘴巴,开启了“大腭咬合”模式,啃主板的啃主板,咬电机的咬电机,撕接口的撕接口。貌似强悍的机甲战士此刻不堪一击,它的信息及传感系统迅速瘫痪——只听“轰隆”一声,“黑猿”一头栽倒在地。
不到一刻钟,在我们这道密不透风的“城墙”之下,敌人对城市发起攻击的庞大AI兵团土崩瓦解。残余的零星机器士兵,也很快倒在驻守最后一道防线上的人类军团,那数百支激光枪喷出的道道“火线”里。激烈的空战随即结束,黎明的天穹重现宁静的蔚蓝。
我们胜利了!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