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记者 项铮
今年3月21日是第25个“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是“睡眠健康,优先之选”。3月20日,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举办“2025世界睡眠日科普讲座暨全国义诊活动”,旨在普及睡眠知识,让公众了解睡眠、认识睡眠、重视睡眠,提高睡眠质量,促进睡眠健康,助力慢病防控,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失眠:现代社会的“隐形流行病”
睡眠是生命的基本需求,与每个人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庆云教授表示,“睡眠好是健康的前提,睡眠是身心修复的黄金时间,也是免疫力的源泉,是慢病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睡眠问题日益突出。如今,睡眠障碍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据统计,我国成年人失眠的发生率高达38.2%,约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的困扰。另外,阻塞性睡眠患者有1.76亿人,其中重度有5560万人。
据统计,我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0%,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早醒。长期失眠不仅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还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
聚焦不同年龄群体,科学精准应对
李庆云表示,“健康睡眠提倡聚焦不同年龄群体,探索如何科学精准应对,守护全生命周期的睡眠健康”。
近些年来,儿童青少年群体面临睡眠危机,且儿童青少年的睡眠问题往往被低估。一般来讲,小学生需要10个小时睡眠,初中生需要9个小时睡眠,高中生需要8个小时的睡眠,但实际上现实的生活中,达标者寥寥无几。
“长期的睡眠不足对青少年的影响非常深远,不仅会阻碍生长激素的发育,影响身高的发育,而且还会影响认知功能,进而导致学习成绩降低,引发焦虑、抑郁等等。”李庆云教授认为,面对青少年儿童睡眠问题,要从家庭、学校等层面共同努力来解决。
成年人失眠会导致注意力涣散,决策失误等,长期睡眠不足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免疫力下降,甚至有癌症风险。李庆云教授表示,“对于成年人来说,要科学应对,要做行为的调整,环境的优化,必要的时候去睡眠门诊寻求帮助。”
目前老年人中有50%存在失眠和睡眠障碍。老年睡眠障碍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与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都有关联性。李庆云认为,“老年人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减少睡眠障碍。”
构建睡眠友好生态
为应对日益增多的睡眠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政策提出“每个地级市至少设立一家心理门诊及睡眠门诊”的工作指导原则,全面、持续推动科学睡眠知识的普及。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睡眠门诊建设,为公众提供专业的睡眠健康服务。
睡眠门诊通过多导睡眠监测(PSG)等技术,精准诊断失眠、睡眠呼吸暂停、昼夜节律紊乱等睡眠障碍,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目前,全国已有3000余家医疗机构具备睡眠监测的条件。这些机构中,部分已经开设了睡眠专病门诊,未来将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提升诊疗水平。
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上也出现了大量智能睡眠监测的设备,能够利用AI分析个体化睡眠的数据,并提供改善的建议。
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叶京英教授建议做好睡眠的科普工作。“了解预防疾病的知识,让公众不得疾病,晚点儿患上各种睡眠疾病和睡眠障碍。”叶京英说,“睡眠问题关乎人全生命周期,从儿童青少年时期开始就要重视睡眠。希望多做睡眠科普工作,让更多人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