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记者 项铮
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在日前召开的“全面行动,全力投入,加速终结结核病流行”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结核病可防可治可终结,但要加速终结其流行,必须凝聚包括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力量,坚定承诺、加大投入,并采取切实行动。研讨会由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主办,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和盖茨基金会支持。
加速终结结核的国际经验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技术官陈仲丹分享了加速终结结核的国际经验。他指出,就全球结核防控的主要问题而言,在结核病防治基本功能方面,当前病例发现不足、缺乏预防干预、诊疗关怀服务质量不够,并存在耐药问题;在卫生系统方面,基础薄弱,难以获得初级卫生保健以及社会和财政保护,缺乏研究和创新;卫生部门之外,社会保障机制不足、多部门参与应对结核病的社会决策因素有限;整体上,协调机制不健全、资金不足、利益相关者问责制不够、缺乏紧急情况下的结核病防治应对计划等。
陈仲丹表示,虽然挑战严峻,但终结结核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70年前的阿拉斯加、加拿大等地聚居的爱斯基摩人经济条件并不好,但他们成功实现了每年将结核病发病率下降17%的成绩。其原因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高强度、高度集中、高覆盖面和保证质量的干预措施;结核病的筛查与大规模治疗;服务下沉实现去中心化,在更加接近人群、更贴近患者的地方提供服务;开展卡介苗接种,改善疫苗保健服务和加强社会保障等措施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控中心主任赵雁林强调,结核病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公共政策指导下,我国结核病的财政经费在会逐步增加,医保报销比例也在稳步提高。
他指出,目前我国结核病防控要重点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结核病患者发现率低;第二,部分患者经济负担相对较高;第三,如何促进新技术的落地应用,提高其效益成本比;第四,包括非医学人在内的公众结核病防治医学常识需增强;第五,科技创新中的一些基础。研究和科学问题需要突破。
控制耐药 ,加强立法
如何加速控制耐药结核病流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控中心副主任张慧表示,首先,规范诊疗普通结核病患者,预防获得性耐药,并对耐药密接者开展潜伏性结核感染筛查和预防性治疗;其次,在县区级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开展早期耐药筛查,并实现治疗关口前移;再次,规范治疗,推广短程全口服方案,提供全程管理和支持与关怀;最后,通过多渠道筹资,药品价格谈判、集采,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支付方式改革中,将耐药结核病单独分组等手段降低患者经济负担。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医疗卫生法制研究室主任曹艳林指出,针对结核病防控的专门立法工作至关重要。只有通过法律制度上的明确规定,才能确保资源的投入。
目前,我国现有的结核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包括《传染病防治法》《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等。曹艳林表示,《传染病防治法》作为传染病防治领域的综合性法律,难以也不可能就结核病防治做出系统、全面的规定。结核病防治的主要依据还是《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存在法律位阶低、立法时间早、立法内容滞后等问题,且《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难以就结核病防治的关键制度如经费保障、病人权益保障、强制治疗、旅行限制等做出规定,因此结核病防治专门立法亟待加强。曹艳林建议制定《结核病防治条例》,提升立法的效力层级,从国务院层面对参与结核病防控的卫生健康、财政、医保等所有相关方明确职责要求和确立协调机制。
新技术、新工具研发加速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协调员乔建荣介绍,“自2000年以来,全球抗击结核病的努力已经挽救了约7900万人的生命,同时我们也拥有越来越多有效的新工具。比如分子检测将检测的时间从三天缩短至2小时内,新型结核病全口服治疗方案将治疗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6个月。与此同时,数字技术、远程医疗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服务的能力、可及性和连续性。”
与会专家认为,诊断、治疗和疫苗这“三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皆有进展,加速了控制结核病的进程。其中,在诊断领域,我国基于舌拭子的快检技术、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读片技术(CAD)等进展迅速,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性能,甚至部分方面已经超越国际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