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记者胡利娟
“农业节水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有哪些?可以成功推广应用在畜牧业吗?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妙招’为节水贡献自己的力量”……3月23日,在全球水资源短缺的背景下,一场聚焦“非常之水 非凡之治”的智慧盛宴于清华大学启幕,现场同学们提出的这一个个话题引起热烈讨论。
作为2025年“节水中国行·北京朝阳”主题活动的核心学术板块,由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北京市水务局、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主办的节水学术讲座,以中国“节水大使”、水资源领域院士专家视角与高校师生分享先进的节水理念,交流前沿节水产品技术,共话节水事业发展与未来,系统阐释中国治水方略的实践智慧与创新路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节水新场景》为主题,阐述了中国“地大水薄人多”的基本国情和水资源面临的短缺、污染、生态损害三大挑战;探讨了水资源等效替代原理的通量等效、价值等效和功能等效三个维度,分析了我国用水低效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加强水效导向政策研究、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强化节水科技创新等推进方向,为节水工作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他呼吁,要将节水上升为国家水安全保障的优先战略。
那么,何为“节水优先”呢?王浩介绍说,作为治水思路的首要原则,“节水优先”蕴含了四个层次的内涵:一是理念优先:要牢固树立水是稀缺资源的理念,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二是策略优先:制定水安全保障策略和措施时优先考虑节水措施,摒弃传统开源为主的观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调水先节水,给一个地方调水之前先看看节水有没有节约到位。
三是布局优先:根据水资源条件和承载能力,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和布局,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以水定城、以水定人”。
四是投入优先:将节水作为水利工程建设和水利投资的重点领域,优先予以保障。
农业水土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节水大使”康绍忠则从国家食物安全的水资源保障与节水增粮技术路径方面,为同学们上了一堂“藏粮于水、藏水于技”的科普课。
“我国水资源短缺,水土不适配,‘水少’比‘地少’更为严重,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短板,而农业又是我国节水潜力最大的用水部门。”康绍忠强调,要降低食物生产的净耗水和灌溉用水,关键在于坚持藏粮于水、藏水于技,走技术进步替代农业用水大幅增加之路,为国家食物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更加可靠的水安全保障。“不浪费一滴水,让每一滴水生产更多农产品是高水效农业的美好愿景。”
清华大学副校长曾嵘称,要凝聚全社会共识与力量,携手开展爱水、节水、护水行动,提升全民节水观念。
本次讲座以“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为主题,来自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的同学们,通过与院士面对面互动,触摸节水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