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记者 毛梦囡
2025年3月29日下午,由中国科幻研究中心主办的“2025中国科幻研究中心成果发布会”在北京首钢园举办,来自国内外学界、业界及媒体的近百位专家学者、从业人士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中国科幻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前沿进展。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王春法发表致辞,充分肯定了中国科幻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在智库建设等方面的成就,特别是《中国科幻产业报告》的研制工作。他指出,当前科幻产业发展面临三项核心任务:首先,回应时代的召唤,探索科幻产业作为创新形态在时代变革中的独特使命;其次,需审视技术革新对科幻产业的深远影响,构建科技与产业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的机制;最后,要建立健全的科幻产业生态系统,推动提升中国科幻的全球影响力。王春法强调,在全球文化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科幻作为具有高度拓展性的文化形态,不仅是国家叙事能力的核心载体,更是塑造未来文化景观的关键力量,亟待进行深远的思考与战略布局。
会上发表了中国科幻研究中心的多项成果,并由相关专家进行解读。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吴岩详细解读了《2025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1089.6亿元,较2023年基本持平。科幻阅读产业持续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新书码洋贡献从2023年的7.1%升至14.3%,平均每天有两本科幻新书问世;数字阅读增长显著加速。科幻影视产业方面,电影票房有所回落,科幻微短剧和中短视频的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AIGC技术的引入为科幻微短剧创作提供了降低成本、增加效能的有效手段,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发展。科幻游戏是科幻产业总营收中占比最大的部分,其中移动端是最重要的方向,精品化、多元化的趋势更加显著。越来越多的移动端游戏融入科幻元素,也反映出我国市场对科幻内容风格强烈需求和广泛认可。在科幻衍生品方面,
当前相关IP主要来自科幻影视与游戏,并向多元领域拓展,产业生态持续优化;国内原创IP逐步占据市场主导。科幻文旅产业中,本土主题乐园占比上升,体现了国内主题公园在打造原创科幻IP方面成效显著;北京首钢园和成都科幻馆两大科幻文旅综合体表现亮眼,科幻景区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科幻舞台剧与展览营收加速增长。
吴岩指出,科幻产业的营收波动是行业发展中的自然现象,当前产业整体趋势向好,技术创新不断丰富产业形态。除了成熟的领域外,舞台剧、剧本杀等新兴板块也在快速成长,展现出强大的潜力。尽管目前营收数据令人鼓舞,但更应关注衍生品市场等科幻产业领域可资拓展的空间巨大。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玲发布了《2025中国科幻产业消费市场报告》。报告显示,消费者对中国科幻作品内容质量、表现力与原创性方面的高度认可,特别是在时空想象、未来城市等元素上,反映出公众对作品思想深度与艺术表现的高度期待。消费者普遍对中国科幻产业的未来持乐观态度,尤其对资金投入与产业宣传呼声强烈,表现出对科幻产业创新与突破的迫切需求。报告指出,科幻消费不仅是休闲娱乐,更承载着认知提升与沉浸体验的深层动机,凸显科幻文化在科学素养、视野拓展及哲学思考上的独特价值。尽管如此,科幻市场潜力尚未完全释放,尤其在年轻群体和高收入阶层中,消费频次与参与度仍有提升空间。
中国科普研究所姚利芬副研究员发布《中国科幻海外新兴市场传播报告(2022—2024年)》。报告显示,中国科幻海外新兴市场整体热度飞速攀升,巴西市场断层领先;科幻传播形式更加多元,其中游戏表现最为抢眼。2022至2024年间,海外新兴市场媒体报道数量呈下降趋势,对中国科幻的报道呈现出显著的正向偏好。
北京联合大学崔亚娟教授发布《2025中国科幻技术装备产业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国内科幻技术装备产业的营收总额达275.07亿元,显示出技术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特效制作和云技术成为核心技术驱动力。报告特别指出,2024年是中国科幻产业从“内容爆发”迈向“技术驱动”的关键节点。未来,随着中国科幻产业规模持续延拓,科幻技术装备领域的贡献率有望增长。细分领域如脑机接口交互设备、量子计算辅助内容生成或将迎来爆发点,重塑科幻体验边界。
此外,会上还邀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主题演讲及圆桌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