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山间草药的奇妙之旅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王晓建
  • 2025-04-01 09:57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正是植树好时节。上海、湖北、广东等地,精心策划了形式多样的植树活动,其中,中草药种植这一特色活动脱颖而出,成为焦点。它让孩子们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又感受到了中草药的魅力。

在种类繁多的中草药世界里,柴胡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闪耀着迷人的光芒。它不仅有着独特的药用价值,还在自然生态中有着别样的生存故事。

柴胡属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偏爱山坡、丘陵、林间空地等朝阳、干燥又通风的环境。充足光照契合柴胡生长需求,干燥通风能有效减少病害,助力柴胡茁壮成长。

初春,柴胡和其他小草一起从土里“探”出脑袋。它的主茎大概3-5厘米,高度约为15-30厘米,长相好似小龙虾的腿,歪歪扭扭地在草丛中簇拥生长。到了炎炎夏日,柴胡迎来了花期,在主茎顶端展开伞状分茎,每条分茎上精心点缀着12-13朵小碎花,颜色有黄有白,显得十分可爱。柴胡的叶子和垂杨柳的叶子颇为相似,不过杨柳叶向下垂拂,而柴胡叶则向上生长,展现出别样姿态。

金秋时节,对于柴胡而言,是繁衍后代的关键时期。主茎上的小花儿借助风和小昆虫的帮忙完成授粉后,细小如粉尘的籽粒便会纷纷脱离植株,随风四处飘散,寻觅生长之地,从而开启新的生命旅程。

关于柴胡,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很久以前,地主家有姓胡和姓柴的两位长工。姓胡的长工生病后被地主赶出家门,姓柴的长工看不惯地主的行径,便追随姓胡的长工一起逃到山中。姓胡的长工又病又饿,拔了几棵形似竹叶的植物咀嚼根茎,感觉身体轻松了许多。姓柴的长工知晓后,又拔了一些给姓胡的长工吃,不久后,姓胡的长工就痊愈了。后来,他们用这种植物给人治病,乡亲们便以两人的姓将这种草药命名为柴胡。

在中医药领域,柴胡的药用价值极高。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柴胡能治疗心腹肠胃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还可推陈致新。明代《本草汇言》也提到“清肌退热,柴胡最佳”。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用柴胡为主药,搭配黄芩、人参等制成小柴胡汤,专门治疗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少阳病症”。著名的逍遥丸中,柴胡也是主药之一,和当归、白芍等配伍,能治疗肝郁气滞引起的多种症状。

现代研究表明,柴胡富含挥发油、脂肪等成分。其水煎剂有解热作用,能抑制疟原虫发育,对结核杆菌和流感病毒也有抑制效果。

柴胡,这种生长在山间的植物,有着独特的生长特性与丰富的药用价值,值得我们深入了解与悉心保护,使其在自然与医学领域绽放光彩。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

延伸阅读

柴胡也有“族谱”

柴胡分为阴柴胡和阳柴胡。生长在山之南的是阳柴胡,生长在山之北的则是阴柴胡。阴柴胡苗壮叶肥,但植株相对较为矮小;阳柴胡苗细叶瘦,却修长挺拔,有时甚至能高过苦蒿、冰草。所以,每当柴胡开花之际,南山坡上便会呈现出一片金黄的壮丽美景。

从地域上看,柴胡又可分为“北柴胡”和“南柴胡”。北柴胡表面呈黑褐色或浅棕色,伴有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质地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呈现纤维性,带有微微的香气,尝起来味微苦,主要产自辽宁、甘肃、河北、河南等地。与之不同的南柴胡,表面为红棕色或黑棕色,在靠近根头处有着细密环纹,质地稍软,易于折断,断面略平坦且无纤维性,具有特殊的败油气,主产于四川、湖北、江苏等地。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