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承华夏
六朝时期,我国青瓷器名扬天下,青瓷烧造技术日趋成熟,各种日用青瓷器具层出不穷。然而,莲花尊却独树一帜,它纹饰独特,以礼佛陈设供器及葬品为主,堪称六朝青瓷器中的另类,却承载了重要的时代人文思想。
诞生于明器盛行的六朝
随着秦汉时期以来丧葬风气盛行,各种随葬明器制作加速。进入六朝,莲花尊这一独特器物随之诞生。
学术界关于莲花尊的烧造地不详,南北方均有出土。从湖北武昌、河北磁县等地出土的30多件莲花尊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青釉莲花尊——据出土纪年墓所载,其烧造年代应在公元5世纪中期至6世纪末,横跨六朝和隋代,当时为什么会涌现出这一独特造型器物?这与六朝佛教广泛传播有关。
莲花作为艺术图像在造物设计中的应用可以追溯至周朝晚期,而新郑李家楼春秋大墓出土的莲鹤方壶,就是莲花元素应用在器物上的典型代表。进入汉代,莲花多为宫殿、墓室等装饰使用,这一习俗直至西晋。自东晋以来,莲花纹逐渐在工艺美术造物中应用,比如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三国青瓷褐彩壶、出土于南昌的东晋青釉刻莲瓣盘,均是莲花纹在造物上应用的范例。六朝佛教文化盛行,莲花纹是佛教美术中的重要主题,莲花纹的大量装饰体现了当时美术的新风尚,莲花尊的出现正是当时人文思想的写照。
莲花尊烧造工艺技术
莲花尊胎质致密,通常为青灰色,釉色青中闪黄。这是六朝早期青瓷器釉色的典型特征。为解决胎色对釉色呈色效果的影响,工匠在胎上施加一层白色化妆土,以此更好地衬托出釉色的青翠。
莲花尊最为惊艳的当属其丰富装饰,以故宫博物院藏的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莲花尊为例,高67厘米,上腹1层和2层为贴塑双瓣覆莲,4层为刻划单瓣覆莲,下腹5层和6层为贴塑单瓣仰莲。莲瓣装饰均为环尊一周。另有菩提叶、宝相花、飞天等装饰,以及葡萄纹装饰。因莲瓣分仰和覆两种装饰,故上述青瓷莲花尊又被称为青釉仰覆莲花尊。
研究表明,莲花尊烧造温度应低于传统青瓷。在以釉色讲究清新、造型追求简练、装饰习惯简洁的六朝青瓷审美中,莲花尊复杂而又立体的装饰却是独树一帜,加之它体形硕大,在当时的工艺条件下想要烧造成功具有一定难度,因而降低温度烧造应是为了确保其烧造成功率。从出土莲花尊的艺术特征来看,其造型硕大,鼓腹,整体装饰华丽,灵动飘逸,显示出工匠精深的模印、贴塑、刻划等造型功底,衬托着青翠的釉色,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艺术特征与人文思想
莲花尊的出现,与佛教在六朝的盛行密不可分。六朝时期,社会长期分裂动荡,传统儒家观念受到严重挑战,佛教因此演化出适合其生长和传播的土壤,迅速蔓延。同时,它所倡导的观念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并逐渐同化传统习俗。
礼佛、创造佛教美术成为当时盛行的活动。比如,开凿于此时的山西云冈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另有建造寺庙、绘制壁画,包括陶瓷类工艺美术——青瓷莲花尊就是专为礼佛活动而设计的。
莲花尊因其体型巨大,烧造困难,在当时可谓非寻常人能够使用的器物,是统治阶级或上层人士专为礼佛或殉葬所用。加之其造型端庄大气,釉色清新,花纹繁复精美,极能体现人们对礼佛的诚意。同时,莲花是中国古代君子的象征,也是佛教美术中重要的装饰元素,可以说具有儒家和佛家的双重含义,采用莲花为装饰元素,表现了世人期待精神超脱,永登极乐的思想观念,是典型的意象化设计。不难想象,在礼佛仪式中,器身遍布莲花纹饰的青瓷莲花尊像一朵盛放的莲花,能极大地给予人们心灵上的慰藉。
莲花尊自20世纪陆续出土,重新呈现在世人眼前,目睹高大精美的青瓷尊,思绪瞬间跨越千年。莲花尊,水与火铸就的精美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匠人的无穷智慧。
(作者系河南省中原古陶瓷研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