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哪吒2》看科普创作的破局之道
  • 来源:中国科普网
  • 作者:齐培潇
  • 2025-04-03 20:09

3月29日,数据显示,《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全球累计票房突破154亿元。其成功秘诀不仅在于精良制作与传统文化创新,更在于数据赋能和长期思维,这为科普创作转型带来重要启示。

《哪吒2》何以成功:对科普创作的启示

一是长期理念铸就高质量内容。《哪吒2》历时5年精心打磨,电影创作团队秉持“内容为王”理念,拒绝剧情打造粗糙滥制、视觉效果5毛特效、情感共鸣不接地气。这种创作态度很好地体现了工匠精神,并深度尊重用户需求。科普创作同样应重视“内容为王”,要摒弃短视思维,重视长期价值,持续优化科普内容呈现形式,提升用户体验,打造“科学+生活”知识生态闭环。

二是数据驱动实现精准把握。影片爆火离不开数据这一要素。如公众对“土拨鼠”的角色偏好被巧妙地融入剧情;根据实时票房与观众口碑数据动态优化排片。对科普创作而言,用户数据是创作的核心依据,创作者可通过这一数据要素精准识别用户需求,优化内容创作和传播策略。

三是经典IP和现代文化融合创新实现“1+1>2”。《哪吒2》基于我国传统神话进行合理改编,既保留经典的高知名度,又创新故事线,情感表达和精神张力饱满,覆盖全年龄段观众。科普创作同样需要结合我国多彩文化场景等设计内容,推出特色科普活动或与流行国潮联名提升用户认同。

科普创作转型:困境与突围

现存问题不容忽视。一是多数科普平台内容趋同,缺乏差异化。二是部分科普机构数据应用浮于表面,未能实现基于数据的科普创作,用户画像粗糙。三是科普内容过于强调知识性,语言枯燥,忽略情感共鸣,用户黏性不足。

优化科普创作路径。一是坚持用户思维。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式”科普场景,将科普创作与动画、亲子游戏相结合,构建“家庭科普教育”生态;引入虚拟助手,通过语音交互、表情反馈等情感化内容呈现。二是利用数据赋能。科普平台可主动接入、文心一言、豆包、DeepSeek等大模型,通过数据分析用户习惯,优化科普作品即时推送策略;训练大模型学习用户数据,细分群体,定制科普内容。三是秉承长期主义。设立常态化用户反馈通道,形成“专业人员+公众”共创的科普创作模式,贴合公众需求,科普创作一定要杜绝“你看你的、我写我的”;通过“双碳”科普、健康科普、关键技术科普等主题传递社会责任与个人价值。

此外,还要打造数据中台,整合大量分散用户数据,支撑实时分析,辅助创作决策。要打造“科普+文化”超级IP,推出联名科普作品、数字藏品,也可融入娱乐设备,“玩学一体”。要强化风险管控与隐私保护,平衡数据使用与安全,如通过区块链技术保护科普作品版权、用户数据加密与授权访问;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科普作品智慧化管理和精准推送等。

总之,科普创作转型,要立足用户、利用数据、锚定长期,“三轮驱动”共同形成能共鸣、可信赖、“有所求必有所应”的科普创作生态,实现从“单向知识传播”到“科普价值引领”的转变。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