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今年的主题是: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什么是孤独症?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孤独症儿童?
他们是“来自星星的孩子”
我们偶尔感到孤独,与孤独症不是一个概念。孤独症的核心症状是社交沟通障碍、狭隘的兴趣和重复刻板行为。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不聋不哑却不说话,独处于自己的世界,就像遥远天空中闪烁的星星,远离我们的现实生活。这样的孩子被称作“来自星星的孩子”。
这种主要以社会交往困难、局限又异常的兴趣行为模式为特征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最早由奥地利儿童精神病专家汉斯·阿斯伯格于1944年报道,因此被称为阿斯伯格综合征(简称ASD)。从医学角度说,ASD是终生的神经发育性障碍。
孤独症真实存在于大脑
美国畜牧业专家天宝·格兰丁,是美国社会第一位获得大众关注的成年高功能孤独症人士,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康复的孤独症人士。她在2010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100位影响世界的人物之一。
在《孤独症大脑——对孤独症谱系的思考》一书中,格兰丁指出,孤独症是真实存在于大脑中的。孤独症患者的大脑中存在不同形式的连接,具有复杂的异常模式。孤独症患者回避眼神接触,说明其某些神经纤维过度连接或连接不足。某些基因变异,在突触和神经元表面蛋白的相互作用下,可能导致精神发育迟缓和孤独症谱系障碍。她特别强调环境、遗传和孤独症之间具有相关性,但不代表一定是因果关系。
大脑神经的连接没有对错
格兰丁曾说:对我而言,孤独症永远是第二位的。我的主要自我定位是畜牧业专家、教授、科学家、专业咨询人员。为了保持这份自我认知,经常需要离开孤独症的圈子,把时间留给我的专业。
斯蒂芬·威尔夏1974年出生于英国伦敦。小时候,他不说话,也不喜欢和他人相处。3岁时,他被诊断为孤独症。5岁时,他被送往一所为特殊需要孩子开办的学校。当时的斯蒂芬显得极为孤僻,喜欢一个人默默涂鸦,并长时间沉浸于其中。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下,他在画技的不断进步中尝到了乐趣。斯蒂芬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坐着直升机围着城市飞一圈,就可以把整个城市的全景画下来,甚至能精确到每一块玻璃,有着“人肉照相机”之称。后来,斯蒂芬有了自己的画廊,并到世界各地展示画作。
我国孤独症患者毕昌煜,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在绘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23岁时,他便拥有了自己的艺术工作室,还登上了大大小小的领奖台。
这些事例都在告诉我们,老师和家长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要因为孤独症而区别对待这些孩子,毕竟大脑神经的连接没有对错之分。
==============================
延伸阅读
关爱和尊重生命是教育的真谛
在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的关联存在许多本能模式。通过绘画等实践,长期进行简单、重复、整齐划一地练习,可以强化各种原始反应,也就可能让这些孩子收获某种技能。
教育是对经验的重构或重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也就是养成习惯。用熟悉的方式来适应环境,保持生活与环境的平衡。让这些特殊的孩子,能够自然而然地、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弹钢琴、画画、做咖啡等工作中,教育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每个孩子无论能力高低、成绩好坏,都是一座宝藏。关爱和尊重生命是教育的真谛,是教育创造的源泉。在教育活动中,老师和家长应充分给予这些孩子更多关爱、关注和支持,以开放的心态关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这些孩子更多地了解世界,努力让他们超越标签,成就自己。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城高级中学教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