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观察
北京入春后的寒潮,没能阻挡人们对科幻的热情。
跟随着如梭的人群,进入2025中国科幻大会的主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具长达22米的“白帝”乙型空天战机模型,机身流线如刀刃般切割着空气,也震撼着刚入场的观众。而在这架源自“南天门计划”的科幻战机下方,人形机器人用机械臂精准搬运展品,机器狗也驮着物资灵活穿梭于人群。
继续往前走,“幻聚·多维宇宙”沉浸式科幻展区,我们戴上VR设备便坠入侏罗纪丛林,手势一挥即可与虚拟恐龙搏斗;脑控无人机的展示区,人们只需要戴上特制的头盔,就能够通过大脑的信号控制无人机飞行;“群星纪元”展区,我们甚至能驾驶着“星际飞船”,穿梭在银河之间,与外星生物进行一场场惊心动魄的交锋……
或许,我们早就见惯了人形机器人解锁各种高难度的类人动作,也看多了各种VR设备带来的视觉震撼,并理所当然地将其归结为科技发展的必然。但不论是“白帝”战机模型,还是“群星纪元”带来的“多星球赛季”“虫潮动态战场”等极具科幻想象的创新设计,都在告诉我们这里是科幻主场。此时此景,你真的能分清楚这到底是科技还是科幻?
曾几何时,科幻作品一直是我们对未来的大胆想象,也是在现实基础上的夸张与延伸。从儒勒·凡尔纳笔下的潜水艇,到阿瑟·克拉克设想的地球同步卫星,许多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里的事物,如今都已经成为人类现实生活中的科技前沿产品。
科技的高速发展,早已推动着其与科幻的关系,从单向的“预言—验证”转变为螺旋上升的共生体。正如《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中那些令人瞠目的“硬核科技”,行星发动机、太空电梯等概念并非凭空诞生,而是中国航天工业与科幻创作的共同结晶:科学家与科幻作家可以非常和谐地围坐一堂,前者提供技术可行性,后者贡献想象力的翅膀,共同编织着人类未来的图景。
当狂奔的技术开始丈量科幻的想象力半径时,科幻将不再是天马行空的狂想曲,我们每个人也都有成为“预言成真”见证者的可能。正如中亚人工智能协会主席诺罗夫所言:“科幻小说与现实科技的界限,正变得前所未有的模糊!”